时间:2016-01-10 07:29来源: 作者: 点击:次
用制度解决短命建筑的“成长烦恼”
去年12月9日曝出的尚未完工的水岸银座超高商业楼盘的拆除计划,刷新了“中国第一拆”。而往前再推1个月,从未投入使用的118米高的环球西安中心金花办公大楼被爆破拆除,则被称为“中国第一爆”。一时之间,短命建筑话题成为关注焦点。如果拿人来作比,中国的城镇化阶段如同十七八岁的青春期,那么短命建筑问题则是这一阶段必须重视的成长烦恼之一。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共有46亿平方米建筑被拆除,其中20亿平方米建筑在拆除时寿命小于40年。以此推算,“十二五”期间,每年过早拆除建筑面积将达到4.6亿平方米。有媒体粗略估计,如果按照每平方米拆除费用1000元人民币计算,则每年建筑过早拆除要花费4600亿元人民币。缘何明知建筑过早拆除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还非拆不可?该谁对被“痛下狠手”的建筑买单?
其实,说到城市规划中“短命建筑”,各地并不鲜见。无论是“中国第一拆”还是“中国第一爆”,亦或是投入约8亿元、曾是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的沈阳绿岛足球场等等如是,都是“规划跟着领导变,一任干部调一回”;“你再怎么科学规划,也顶不上领导一句话”;“GDP不够,形象工程凑”;“拆一次创造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等语境下短命建筑怪象缩影。诚如九三学社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曾提交一份提案所诉:利益驱动是“短命工程”频现的根本原因。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毋庸讳言,短命建筑是拿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肯定是浪费,更是与《城乡规划法》精神背道而驰。只是最令人痛心的是,有限的社会资源与纳税人的钱就这样付诸东流。这也正如有专家所言,一建一拆的过程就是制造GDP的过程。建也GDP,拆也GDP。看来,如果无法遏制土地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大比例;无法限制住某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大搞形象工程;无法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科学性、严肃性、公开性的问计论证,是无法破解因为强大利益诱惑、政绩观冲动所带来的建筑“成长烦恼”。
本来,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在确定施工之前需要十分审慎,该不该建、该怎么建、该在哪建,应该保障充分的专家论证和民意征集时间,以决策科学透明来提高项目的合理性。如果以美其名曰“改善投资环境”“改变城市面貌”,而实质却是不顾城市自身实力和需求,盲目搞大广场、大马路、大绿地、超高层建筑、大型体育文化会展建筑,势必埋下了短命建筑的隐患。相反,建筑该不该拆、该怎么拆、拆后怎么办,也应该有一套完整、清晰的处理流程。为此不妨从地方政府的执政思想、方法,以及考核机制上进行入手,杜绝对形象工程的追逐。
一言以蔽之。短命建筑的“成长烦恼”,不该是16岁的花季,17岁的雨季这样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更不该是权力任性下比拼的“牺牲品”。愿各级监督机关加大政决策权限制,改变“一言堂”的权力规划生态,完善政绩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惩处机制,让城市建筑不再是搭“积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