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还需算算“短命建筑”的经济账

时间:2016-01-06 10:48来源: 作者: 点击:

还需算算“短命建筑”的经济账

曝出,“名门广场”和“水岸银座”两个问题楼盘将会被拆除,涉及业主超过万户;仅仅一个月前,西安市一座1999年封顶的118米高楼被爆破拆除,成为“中国第一拆”;几乎同时,郑州一座2010年建成的天桥,因与当地地铁工程存在矛盾,被整体拆卸。短短两个月内,就有3起成本巨大的地标性建筑“倒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每年,我国建了又过早拆除的房屋导致的浪费超过了4000亿元。占比2014年全国GDP总量的0.63%,而整个建筑业占GDP才为7.03%。这些短命建筑中的九成都是不合理被拆除的。

建了拆,拆了又建。并非质量问题的非拆不可,其中人为原因占大多数。这些短命建筑,多为政府工程。反复重建,一方面是当地政府的短视,规划不当所致;更多则是基于背后的个人经济利益考量。

政府工程项目的上马,开发商有钱赚,工人有活干,原材料有销路,大大的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官员高升铺路。应该来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多赢局面。如果说真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话,建楼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很多建筑花费不菲且短命,这无疑是劳民伤财之举,其中的经济账,还需细细算来。

一方面:“规划跟着领导边,一任干部调一回”造成了建筑烂尾,建成无法投入使用或使用效率低,盲目重建等现象。多数“形象工程”大而无用,只是未了单为纯的提高GDP值,出政绩,肥了个别官员坑了全体百姓。掏空地方财政,无助于城市规划不说,资金的短缺,严重阻碍当地民生经济发展。

另外一方面,随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深入,土地成为稀缺资源。面对寸土寸金的土地,再高的价格,开发商也是只愁拍不到,不愁卖不出。地王频现的背后,是丰厚的土地财政收入和令人望其项背的房价。土地不停的置换,短命建筑越多,只会推助资本泡沫扩大,对实体经济发展伤害极深。一旦泡沫戳破,裸泳的也只会是无辜的民众和千疮百孔的实体经济,还有伤痕累累的地方财政。受益的,永远只会是那一小撮贪官污吏。

滥用权力,无视规划和实际的“短命建筑”,建,百姓苦,拆百姓苦。还望相关部门能约束职权,将权力尽快的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官员个人利益服从于国计民生,用实干为当地带来良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