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14 20:49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人物简介: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东京大学研究所建筑学系毕业,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09年开始受聘为东京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那须石头博物馆、竹屋、根津美术馆等。
2015年3月,东京都丰岛区,一座新的地标性建筑诞生了——“Toshima Ecomusee Town”。问世仅3个月,这座建筑就增值了24%。
“Toshima Ecomusee Town”这个名字是由日语、法语、英语单词组合而成的,“Toshima”是日语丰岛的音译,“Ecomusee”来自法文“écomusée”,意为生态博物馆,“Town”则是英文,城镇、商业中心之意。大厦也是日本唯一一座集政府办公楼、超高层居民大厦、商业设施于一身的免震建筑物。创造出这个“日本唯一”的不是别人,就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
一出手就备受争议
隈研吾36岁成立了事务所,出来打天下的第二年就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了马自达汽车展销大楼的设计工程,并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出了非同寻常的M2大厦——建筑正面中央镶进了一根比普通柱子大8倍的巨柱。毫无疑问,这样大胆的建筑就是为了抢头条而生。
M2大厦备受争议,隈研吾则一鸣惊人。但是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M2也成为泡沫经济下浮夸建筑的总代表,隈研吾被“逐出”了东京建筑界,居然整整12年在东京没能接到一项设计工程。
回顾那12年的时光,隈研吾感悟颇深。“那是我人生最为低谷的岁月,仅靠朋友或熟人介绍,去地方上设计一些建筑。然而到今天,这段经历却成为我最大的财富。在东京搞设计,建筑公司老板和我谈的,都是时间和预算问题。在地方上工作,我有机会直接跟匠人们沟通,一起交流选用什么材料好,怎么用,等等,非常细微、具体。”
正是这样的讨论和沉淀,让隈研吾渐渐明白:“建筑物不是物,而是人的容身之所,要让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 能够在建筑物里感受到一种温情。”
不再作西方建筑理念的代言
名家铸剑,讲究“人剑合一”,设计师也如此,隈研吾的那股子心气全表现在建筑物上,藏都藏不住。刚成立个人事务所时,他呈现出的是一副唯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架势,如同M2的存在感一样。但在“归去来兮”的10多年间,隈研吾的建筑已变得能契合甚至融于大环境中,带出了简而能远、淡而有味的禅意。其个人的建筑理念和价值观也有了大幅转变,不再甘于作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代言,而是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将其定义为“负建筑”。
所谓“负”,是给一味堆砌符号的建筑做减法,减弱混凝土所带来的冰冷感,减弱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冲突感,让建筑变成配角,将环境的考量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在建筑中增加木、纸、竹等材料,让光、影和风在建筑里流淌。
说起转型,隈研吾自我剖析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到底都是西方流行的建筑风格。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就将西方视为学习榜样,对其建筑风格亦步亦趋,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日本不能一味地追随下去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能逐末忘本,尤其是在为了追求物质丰富而大肆破坏环境的当今社会,更要珍视传统与自然,返璞归真。如果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域文化上,就能激发很多新的设计灵感。”
今后是中国建筑设计师大展拳脚的时代
隈研吾在中国有不少作品,但直到2002年在长城脚下设计竹屋之前,他对中国建筑的印象并不好,觉得到处充斥着欧美风格的摩天大楼,“中国应该有和悠久文化相匹配的建筑。”
在对长城脚下的土地进行考察、研究时,隈研吾注意到,这其实是块不适合建造房屋的坡地,地面凹凸不平,远处山峦层叠,四周树木粗犷而无规则地生长,是精致度很低的大背景。但长城本身,不就是建在起伏不平的山脊上嘛!
为了将建筑融入环境,隈研吾故意没有平整土地,而是让房子就像从土地上长出来一样。在考虑建筑材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竹子。竹子是中国特有的符号,他很早就熟知中国晋代“竹林七贤”的故事,认为竹与长城周边的风景很和谐。
在设计竹屋时,隈研吾对光、影、风等自然因素的运用显然已出神入化。竹屋的玻璃与竹竿缝隙能将阳光反射、分割成多种层次,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季节所呈现的光影景观全然不同。屋中人可透过竹缝看到外界的一切,没有一份把红尘看透却不看破的心境恐怕很难设计出如此空灵的建筑。就连隈研吾本人也说:“我毫不掩饰对竹屋的喜爱。”但当记者问他:“在中国的作品里,你最为得意的是哪一个?”他却回答道:“是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2013年开始建,2015年9月20日刚刚对外开放。整个馆就建在一块被茶园覆盖的山坡上,隈研吾秉持他一贯重人文、亲土地、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的理念,让美术馆迎合山体斜度,依山而行,建筑材料则选择了当地拆迁废弃的旧石瓦,“这也是资源再利用”,每每说起这些似乎是随手拈来的材料,他都又开心又得意。从高处俯视美术馆整体,就犹如飞鸟掠过茶园,又像是渡鸦群栖于山间。
对于近年来欧美建筑设计师在中国留下的不及格作品,隈研吾耿耿于怀。他说,“今后,应该是中国建筑设计师大展拳脚的时代,他们当中不乏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希望中国的代表性建筑、国家工程能够由他们牵头设计”。
期待东京奥运助力当代年轻人
再过5年,东京将第二次承办奥运会。目前,东京的奥运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让隈研吾走上建筑设计师道路的,正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
当时正在读小学的他,跟着父亲一起去了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代代木体育馆。这座史诗般的建筑物,给少年隈研吾以巨大的冲击,让一心想做兽医的他开始从心底佩服建筑设计师,觉得那真是一份了不起的职业。
隈研吾的父亲是位普通上班族,最大的爱好就是自己动手修缮房屋,高个子的儿子自然成为他最好的帮手。尽管小隈研吾并不十分情愿,但每到周末都会和父亲一起做木工、刮大白。“从小学就开始干,到了中学成为主力,真是把我累坏了!不过我和父亲的关系,倒也因此亲近了许多”。
如今,梦想已实现,隈研吾还在以建筑师的身份为第二个东京奥运会做准备。“我正在设计一个新车站,从房顶能看到站台全景,日本车站里还没有这样的设计”。借着对奥运的热情,他对今天的年轻人提出殷殷期望:“1964年的奥运会,让我们这代年轻人振奋了起来,开始追求梦想。希望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也能为现在安于现状、过分内向的当代年轻人创造一个契机,让他们敢于拿出行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