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9-10 21:50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刘旭
关于刘旭
1989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年毕业于里昂建筑学院
2005-2008年担任Urbanus都市实践公司总经理
2009年至今担任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北京公司总经理
1、城市+生活>空间
城市加生活,远远大于城市空间体验,因为加上个生活,就增加了很多个性的心理诉求。我们出行经过哪个城市跟当成在那儿生活,或者本身就生长在那儿,心境、体验、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城市生活,走过路过没有意义,在那样的环境下生长、融入,就像在那儿生活,这是城市生活最终需要的体验。
至于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在某个城市的人,跟你说自己生活的城市很好,他是有发言权,但是也有潜意识里炫耀的嫌疑,关键是你对别人所说的城市不了解,自然更不知道如果自己生活在那里到底好不好。
所以,关于“我渴望的城市生活”,是从每个个体自身心理出发,适合他的,先有那个人是什么样,什么个性、什么气质,比如有的喜欢小资生活,可以选,才有他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再有他想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我走过的城市,我感受到的现实,就是“无根”。出生在一个地方,上学离开出生地到一个城市,工作需要又从中国到海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现在定居在北京,可是这一路转折中,路过的那些城市让我感觉哪个城市都和我没什么根本关系,我对家乡也是熟悉又陌生了。
城市各不同,生活各不同,如果从城市和各个城市生活来看,去评选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是我们想要的,各个城市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最大的不同还是每个个体的人,有的想要亲情、有的喜欢故乡的朋友圈,“我渴望的城市生活”选择哪个城市实现,关键是看你想要什么,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
2、设计也像写作,作者要有自我的个体体验
设计,肯定是后天的,这就受到时代、生活等环境背景的影响,这些因素积淀下来影响一个人的设计之路。我在学设计之前,那时我的生活经历就没有现在这些年轻人经历的这些。比如昨天我带孩子去蓝色港湾,跟我比这是他成长中特有的经历,我小的时候只去过合作社,再想想三十年后,我的孩子到了我这个年纪,很难想象那时的蓝色港湾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或许已经被摧毁或者还有我们也不知道的什么变化。
我说的意思是什么?我在学设计之前,我的生活经历实在是太空白了,但是要学好设计,生活经历早晚都要恶补回来。几年前我们单位有个年轻人,说不想老做商业项目,能不能做一把剧场,我说打住,先和我讲一讲,你都看过什么剧,看过歌剧还是中国的戏曲,你去过几次音乐厅,为什么想做剧场,对这个东西有没有理解,你都不了解它的内容甚至对剧场没有合理的概念,怎么做。
设计走进生活,生活遇见设计,首先我们自身要提高并且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保证有更好的设计。所以后来我也慢慢理解了那句话:在欧洲,一个设计师到了60岁的时候是他的黄金年龄,那时他才能有资本把对生活的理解传达给别人。矶崎新做正大喜马拉雅的时候,把戴志康拉到日本,但是没让他看自己做的哪个项目,而是带着他从自己的小学开始,到自己家在哪,走了一圈,告诉他: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你就知道我会给你设计什么了,你委托我设计,如果你对我整个的生活阅历不认同的话,自然对我的设计理念都不认同。
所以我想设计和生活之间是这种独特的互生关系,当然我们现在做的设计,可能谈不上这些了,除了极个别的设计师,所谓的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大部分的设计还是违心的一些设计。
3、建筑师眼中的设计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建筑师在大学那座象牙塔里就满脑子都是大师,但怎么才算好的设计师?他应该是年轻的时候不把个人的喜好强加给别人,除非你有一定的个人阅历后,有一定的判断力;尤其是面对项目的刚性需求和现实的利益时,有自己的判断和坚守,能够解决其中的矛盾冲突,对整个项目进行更深的诠释。
好的设计师,是善于在夹缝里生存,想卖自己的私货,自己的追求,面对那么多不合理的要求,在妥协与坚守之间给自己营造一个很小的缝隙,如庖丁解牛,不能干完活刀坏了。
当然,好的设计师上升为大师,就有了自我的个人魅力。这其实是他自我经历的积淀和对生活独特的个人理解。大师有时可能只需要一句话就能中标了,这也是有合理原因的:他对这个东西的描述,使得你觉得你很向往,不用任何其他的东西,因为其他所谓技巧等这些东西,你有,谁都有,干脆对生活真正的描述是人家根本的解读。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国内的设计竞赛会发现:总是在拼比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形式上大家理解的基本都一样,然后比拼一些技巧,这都抵不过去比那些根本上的东西。大家对生活态势的理解和描述不同,才能产生根本差异。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委托人,他找了几家设计单位,建几个别墅,他提出的委托条件是:谈论大隐于世,能够谈明白就委托你,谈不明白这个事不用做。我很理解,我们做东西要有灵魂,你灵魂是对的,你的东西能够表达你的灵魂,如果不能表述清楚其他都是皮毛,是卖弄形式,如果你能了解对生活有理解才能做这个事,这个就是说,你说你很年轻,没有对生活的理解,已经没有世界观,没有哲学,你就无法去做这件事。
4、那些努力满足大众个性体验的项目
建筑师做设计,从方案到施工完成,不拿效果图说话,拿实际的东西来说。我说一个典型的项目案例,大芬存美术馆,我个人认为,那个项目是一个建筑在解决一个城市问题。
这个项目本身,是做了一个开放形式的空间。它后面隐藏了一大片住宅楼,所以设计建造的时候,核心理念是要做一个开放的美术馆,用穿过美术馆的直线路线,代替绕行两边的曲线。就像是一个角的两条边,美术馆开放空间成为那条距离最短的对角线,这样为居民提供了走捷径的便利,同时居民也获得了艺术的熏陶,他们可以就地在墙上随便画。
项目建成后,大家感觉都很好,比较可惜的是什么?确实很多居民都这么走,可后来美术馆不干了,说这个事给小区制造了这么多方便,小区得给我钱。最后过路费没收上来,开放空间也给堵上了。
设计应当以人为本,但到底是以甲方还是使用者,这个很难把握;给城市做公共空间,应充分考虑和结合当地的民俗,根据当地人一些传统的想法做出正确的解读。有时民众的诉求更简单,没有想过很多,更关注使用。
我认为,作为一个能足以代表时代性的建筑,不应单单追求标新立异之感,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具体诉求;好的建筑应当给受众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做设计,说到底就是给一个解决方案,设计最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做设计就像写小说,所有的字都是现成的,只需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排列组合,不用去搞一些奇怪的东西,有时候传统的东西未必完全不好,这是目前我们对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