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14 10:22来源: 作者: 点击:次
9月初,国内某智囊机构撰文呼吁,“别让李嘉诚跑了”。该文直指李嘉诚过去20多年在中国依靠地产积累的巨额财富并非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因此不能想走就走,而须为其之前的获益支付代价。
李嘉诚回应称,这是毫无根据的指责。“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该文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李嘉诚因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抛售其部分资产而被冠以“背信弃义”之名并被置于义愤填膺的道德审视之下。然而,这种道德的审视和拷问,也招致了来自合法性的反驳。对于商人基于合法性的商业行为,来自道德层面的质疑和绑架似乎充满了暴戾。在不断的争议之中,人们得以重新审视李嘉诚的财富积累路径及其商业帝国资产的多元化全球布局。
李嘉诚9月29日透过长江集团,回应了4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连日受到抨击也不作回应?李嘉诚回应称,正值习近平主席进行国事访美前夕,不应让这些毫无根据的口舌之争成为焦点,喧宾夺主,冲淡习主席的重要讯息,引起商界和投资者不必要的顾虑。
第二,为何频频出售内地房地产,但仍否认撤资?李嘉诚回应称,离岸设立公司,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其个人在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
第三,内地官媒多次作出抨击,李先生与中央关系是否有变?李嘉诚回应称,对中央坚定不移继续改革开放、致力优化营商环境有信心,并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
第四,部分抨击言论质疑你“不爱国”,有何回应?李嘉诚引用了苏轼及白居易的诗来回应:“此心安处是吾家”,“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李嘉诚旗下企业撤资路线图
2013年8月30.3亿港元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项目。
2013年10月89.56亿港元出售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
2013年11月58.5亿港元出售位于香港新界的嘉湖银座购物中心。
2014年1月重组电能实业,分拆港灯电力投资上市,集资约241亿港元,整个项目为电能实业带来527亿港元收益。
2014年2月长江实业参股基金ARA以24.8亿元人民币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2014年2月共7次抛售所持长园集团(21.04,0.00,0.00%)(21.04,0.00,0.00%)股票,共套现7亿元人民币。
2014年3月和记黄埔旗下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和记港口信托,减持亚洲货柜码头60%股权,套现最多24.72亿港元。
2015年9月将电能实业并入注册地在百慕大群岛的长江基建,合并后更名为“长江基建实业”。
2015年2月6.5亿港元卖出长江实业旗下的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2015年1月将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地产及非地产业务划分开,重新组建长和及长地两家于开曼群岛注册的新公司。
2014年8月和记黄埔宣布以38.2亿港元向泛海控股出售和记港陆(后更名为中泛控股)71.36%的股权。
2014年8月ARA以2.5亿美元出售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2014年4月9.28亿美元抛售北京盈科中心。
2014年3月向淡马锡出售零售旗舰屈臣氏24.95%的股权,涉及资金440亿港元。
李嘉诚被指“万恶的资本家”或源于地产霸权
在香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李嘉诚已经从当年人们膜拜的“李超人”沦为了“万恶的资本家”。
这一切起源于“地产霸权”,一个近些年香港基层民众爱用的高频词汇。2010年,一本名为《地产霸权》的书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本书所描述的香港社会,基本由李嘉诚家族、新鸿基的郭氏家族、恒基兆业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郑裕彤家族等操纵。在香港经济起飞的阶段,他们抓住机会垄断了香港的地产市场并进而垄断了香港的经济命脉。
2013年1月,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所写的作文《李家的城》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在这篇作文里,这位小学生这样描述了在以李嘉诚为首的“霸主”阴影之下的生活:“屈臣氏、百佳、和记电讯、7-11、惠康……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祝福与钦赐。”
在香港社会基层民众的眼中,李嘉诚财团已经垄断了香港人生活的周遭,从房子到电灯、药房、百货再到打电话、看电视……“女王之城”变为“李家之城”。人们逐渐反感于他对香港的垄断和“掌控”。在这种垄断和“掌控”中,普通人渐渐地似乎也看不到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草根逆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