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不止是地价房价双高
地王频出,房价发烧,一二线城市土地的日渐稀缺是一个关键因素。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土地利用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将同比减少669万亩,降幅达17%。从这两年的土地供应趋势来看,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土地供应逐年降低,尤其是、、深圳等城市,城区和近郊的商品房供应几近断顿。
土地供应速度的放慢,未必就是地方政府在“捂地惜售”或者“饥饿营销”,对一线城市来说,目前随着城区和近郊的开发接近尾声,这些区域土地供应潜力的确已经越来越小。更何况,在一线城市,国家确定的政策方向是功能疏解,大规模供地的可能性也已越来越小。
这种情况下,要缓解地价、房价越来越快地“脱离地心引力”的趋势,要实现“加大商品房用地供应”应该怎么做?
这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问题: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超大型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的发动机,城市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是因人口和产业的聚集而繁荣,城市人口的集聚带来需求的集中、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的深化、信息传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技术的升级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应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经济规模也会呈指数型的扩张。
国家定位的特大城市功能疏解是指低端产业和制造业的疏解,而高端产业和服务业需要的恰恰不是疏解,而是聚集。
因此,一二线城市要在总体土地供应潜力缩小的情况下,要增加商品房供应,就只有一个方向:增加容积率、盘活存量、集约化用地。就城市发展来说,方向就是紧凑型城市和立体城市。
而集约化用地、盘活存量也恰恰是国土资源部减少新增建设用地的指导思想之一。在过去,一二线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如东京、纽约、香港、新加坡等相比,仍然显得粗放,道路、立交桥、广场、公共建筑占用了大量土地,而宽阔的道路又使得城市因不宜于步行而抑制了商业发展,建筑容积率也有很大提升空间。
紧凑型城市和容积率的提高需要的是科学的城市规划,需要放弃“摊大饼”式的粗放规划,需要有高效的公交系统,密集的“毛细血管”路网,科学的商业、产业规划,包括医疗、教育、养老、安保、消防、智能城市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网络。目前,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在集约化用地指导下开启了旧城改造进程,这也将是未来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和城市建设的主流。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提高城市规划和统筹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包括开发商在内的各方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以城市运营者的高度来全局思考问题,具备提供城市运营服务的能力。
未来的城市应该是聚拢人气,聚拢经济活动,同时抑制房价地价的螺旋式上涨,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高度繁荣的城市文明。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