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问题不在“奇葩”
中国在建筑设计上的探索刚刚开始,对于出新的建筑,要给予更多宽容。建筑显得“奇葩”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奇葩”得有没有内涵。
杭州钱塘江边新落成一座39层的建筑,被形象地称为“杭州印”。大楼中间分开,好像一条“腿软的西裤”。有人索性称之为“奇葩建筑”,描述偏负面,明显持否定态度。
笔者仔细端详了“杭州印”,觉得它的设计还是相当有创意,至少在外观上是比较成功的。有的市民因为建筑的左右两部分粗细不同,就认为代表两条大腿,而且显得“营养不良”,这纯属胡思乱想。
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一批有点创意的建筑设计,因为不拘一格,很多人一下子适应不了、看不惯,就被斥为“奇葩建筑”。这类建筑,有的建筑结构不对称,或者从其他方面打破了人们的审美定式,引起一些人的不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慢慢地接受。比如被称为“巨蛋”的国家大剧院,刚开始反对的人挺多,但现在反对的人少了。还有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到现在还是一些人的吐槽对象,却被有的国外机构评为杰作。
当然,中国确实有很多“奇葩建筑”。有些建筑师盲目追求“仿生”、“仿物”,比如把建筑外观设计成一只酒瓶、一艘轮船或者一枚火箭,说是寓意乘风破浪或者一飞冲天,实际上并无美感可言。还有一些建筑极为庸俗,比如把建筑设计成一只金元宝,有的外墙弄成土豪金,让人看了觉得俗不可耐。对于这一类建筑,我们不仅要嘲笑,而且要坚决反对。
需要警惕的是,“奇葩建筑”现在成了一个标签,目的似乎是要吸引眼球,并且引发公众的某种模式化反应,而且基本上持负面态度,这未免就简单粗暴了。所谓的“奇葩建筑”世界各国都有,但它们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设计。比如后现代建筑可能让人觉得突兀、看不懂,原因是人们习惯了现代建筑的对称性、整体性以及结构的统一性。
中国人最习惯的建筑样式有两种,一是火柴盒式建筑,二是摩天大楼。其中摩天大楼大致倾向于拉长拉细的长方形。一旦建筑师弄出一点创意,就被视为离经叛道,“奇葩建筑”的帽子也就摘不掉了。
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也体现一定的哲学。解构主义建筑看起来像是将一堆模块堆积在一起,外观上缺乏整体感,但它更强调人在建筑中体验的多样性,建筑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内涵。世界知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它的每座分馆都堪称“奇葩”,甚至引起了巨大争议。但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建筑现在都被认为是杰作,成为博物馆的标志和城市最有价值的收藏。
中国在建筑设计上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对于出新的建筑,要给予更多宽容。建筑显得“奇葩”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奇葩”得有没有内涵。现在中国城市基本是摩天大楼的堆砌,毫无个性。墨守成规设计一座平庸的建筑,无人批评;用心弄出点新意,颠覆了一些人的审美趣味,就被斥为“奇葩”,这不利于中国建筑设计与艺术的发展。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