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虽然我市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建设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应紧抓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和高铁营运带来的机遇,严格控制老城区建设,积极引导老城区人口、功能向南部新城转移,建设商贸流通繁荣、功能完善的南部片区,实现产业化、城市化互动融合,顺应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严格控制老城区建设的理由
市政设施承载能力有限。老城区主要指园林城区,建成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人。原有的供水、、电力、电讯等市政设施承载能力有限,为弥补历史欠账,我市消耗大量资金开挖已建成的路面,兴建、改造部分基础设施来满足老城区的需要,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加剧了地下管线的安全隐患,却仍不能解决市政设施供需矛盾。
交通拥堵不畅。随着社会车辆的急剧增加,尤其是私家车明显增加,老城区道路交通负荷过重,江汉路、东风路、湖滨路、潜阳中路等四条道路日均车辆通行量均近2万辆。道路拥堵日益突出,停车场严重不足,导致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现象比较严重。
地质条件有限。受地质条件限制,改造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需抽排大量地下水,由于老城区建筑抗拉、抗压、抗剪性能有限,地下水位的下降已导致周边房屋出现裂缝、倾斜等现象。如继续进行零星地块、高强度改造,可能会发生大面积建筑安全事故。
功能和形象改善不明显。以房地产开发为驱动力的老城区改造模式,缺乏商贸经济等三产业支撑,综合环境“拉动力”不强,城市功能提升和形象改善均不明显。特别是在商贸经济方面,无大型超市、购物广场,无高档商品,产业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餐饮经济方面,无特色、无规模,没有形成特色店特色街。
着力建设南部片区的必要性
建设南部片区是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与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向心力作用下,老城区交通拥堵、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加剧,部分功能急需向外疏导。在城市发展内在动力推动下,南部片区工业经济已集聚一定规模,亟须配套相应的城市功能。袁光大道、章华南路、紫月路和东环大道等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为南部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城市建设传统和现状、发展趋势,契合城市产业长远发展框架,充分发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综合效益,南部片区已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通过着力建设南部片区,解决老城区现有发展的弊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加快南部片区建设,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品牌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快南部片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建成我市区域城市形象中心、商务休闲中心和城市生活聚焦点,能尽快实现城市转型升级,使南部片区成为我市城市产业的“心脏”,依靠其吸纳、集聚、辐射效应,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高我市吸纳、管理和转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城市品牌。
建设南部片区是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我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省“两圈两带”结合部,但由于自身辐射能力不足,没有发挥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未能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汉江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和协作。着力建设南部片区能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综合效益,促进“产城融合”,形成城市产业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增强潜江在江汉平原的影响力。
工作建议
落实政策,搭建空间和平台。建议学习张家港市经验或参考《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的意见》(潜政发〔2013〕11号文),严格控制老城区开发建设,落实旧城改造项目用地面积不低于30亩的要求,引导老城区人口、城市功能向南部片区转移。同时在南部片区加大合村并城、征地拆迁力度,确保建设用地供给,打造潜江中心城区新型城镇化典型示范区。
梯次推进,有序安排建设秩序。建议采用梯次开发有序推进南部片区建设,即先地下、后地上,先公建、后商业,先中心、后周边的建设秩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快完善三横(红梅路、兴盛路、紫月路)三纵(袁光大道、紫光路、城东河路)的路网配套工程,形成“三横五纵”的道路交通轴,实现区域间的快速联通,同时道路建设要建设一条,形成一条,将地下管网、杆线、交通设施一并纳入建设内容,不能搞“半拉子”工程;在公建项目建设方面,建议梳理教育、文化、医疗、商贸项目,尽快确定选址并进行建设,形成南部片区集聚效应;在精品工程建设方面,建议统筹谋划“水乡园林”城市特色元素的表述和展示,在营造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的同时,加快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水体联通、河道绿化等精品工程、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提升功能,实现互动化发展。建议围绕集约发展要求,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按照南部片区各类产业功能定位,整合各园区优势资源,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效应。同时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休闲等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推进金融、展览等特色功能建设,着力完善功能载体布局,以功能板块的优势发展带动区域的融合发展。(市城乡规划局)
来源:潜江日报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