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重庆18年城建变化 重点工程投资由84亿到3500亿

时间:2015-06-24 14:19来源: 作者: 点击: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重庆市18年城建变化,重点工程投资由84亿到3500亿。

鹅公岩立交

东海岸安置房外景

轻轨春色——轨道交通2号线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如是说。在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并非偶然。
    一座城市的文明,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城市建设的理念;一座城市的幸福,最终归因于民生工程的惠及程度。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过去的18年里,全市建设人认真践行城建为民理念,坚持尊重民意做决策、围绕民生搞建设、贴近民心解难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出了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空间。
    住公租房,乘轨道交通,在大企业上班,山城市民今天的幸福,处处闪现着重庆建设人在民生事业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抒写着民生情怀。
    幸福标本:打工夫妻的城市生活
    每每有人炫耀新买的iPhone6手机,一种自豪感便悄然从沈小利的心底涌上来。“手机上的一些芯片是我们做的。”沈小利说。
    位于西永微电园的SK海力士半导体(重庆)公司,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芯片,供给苹果、微软、惠普、联想、华为等厂家。而沈小利,正是SK海力士的一名流水线工人。
    从SK海力士这样的知名国际大公司获得稳定的薪酬,沈小利结束了此前10余年辗转于沿海多家电子厂的漂泊生活。去年,他从云阳老家接来妻子,打算在主城定居。
    妻子最终在南岸茶园的某家用电器企业找到工作。
    一个来自远郊的农村家庭初来乍到、主城打拼,困难可想而知。
    首先是住房。不管是西永还是茶园,租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都需要上千元。沈小利夫妻有这个支付能力,但他们更愿意租赁便宜的房屋。
公租房给沈小利夫妻带来了福音。按照规定程序,他们在茶园的城南家园顺利地租赁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公租房,40多个平方米,每月只需要400多元,比市场价便宜了一半。
    但是,从茶园到西永,即便是直线距离,也超过30公里,按照城市公交的一般速度,沈小利每天花在上下班路途上的时间将在4小时以上。他需要早上6点起床上班,晚上要8点以后才能到家。
    如果把这个生活场景置于18年前,又该是怎样的状况?
    当时,无论西永还是茶园,都还是荒凉一片,农田阡陌、鸡犬相鸣;两地交通十分不便,往来一趟,需要整整一天时间。
     好在轨道交通6号线在去年最后一天通车,让上述难题不再。每天,沈小利早上可以睡到7点,拎着早点上地铁,在解放碑小十字换乘地铁一号线,然后一直坐到西永。晚上回家是同样的路线,他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住着又便宜又好的公租房,出门乘坐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在知名国际大企业上班,沈小利说,城里人的所有好日子,他们都过上了。
    城建为民:处处闪现民生情怀
    沈小利有所不知的是,他正在享受的幸福生活,处处闪现着全市建设人在民生事业上孜孜不倦的追求。
    就他工作的SK海力士重庆项目而言,市建委参与了该项目配套项目——法国液化空气集团项目协调推进工作,协调解决了项目排污管道建设等问题。
    据统计,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市重点办加强项目协调推进,加快项目建设,仅去年我市就投资3557亿元,建设重点项目总计528个。
    就交通出行而言,市城乡建委牵头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相继建成轨道交通1、2、3、6号线共202公里线路,居中西部首位,全国第4。
    截至2014年底,我市轨道交通累计完成投资860亿元,日均客运量约170万乘次。轨道交通,已经占据重庆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27%。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截至目前,主城区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0公里,跨江大桥达到29座,穿山隧道达到15座,城市立交达到141座,人行天桥和地通道达到612座,路网密度达到5.15公里/平方公里。
    就保障房安居工程而言,我市在主城一环周边,二环以内的21个大型聚居区内规划布局了公租房,建设总面积将达到400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总建筑面积约4475万平方米、69万套。目前,我市像沈小利一样的18万户人家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改善市民居住环境还涉及到城市棚户区改造。2001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完成房屋改造3047.95万平方米、39.81万户,惠及群众约120万人。
    终极目标: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服务民生,没有止境。
    目前,轨道交通3号线北延伸段、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及环线共150公里在建线路正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列。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市将累计建成4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客运量在公共交通出行总量中的占比将提高到40%。
    都市区城市道路建设方面,我市今年动作更大,全年计划建设项目111项,涉及的总投资规模高达1534亿元,计划在今年内完成的投资在230亿元以上。
    和轨道交通、公租房一样,都市区的这些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个个针对的是市民出行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例如,承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川渝城市群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每天往返于主城和渝西之间,但中梁山现有的几个为数不多的隧道,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今后,这样的交通阻隔将大为缓解。目前,双碑隧道已经建成通车,华岩隧道、歇马隧道、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扩容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同时,我市还计划新开工井口隧道、土主隧道、白市驿隧道3条通道,届时,市民从主城到渝西,有望一路通畅。
    又如,山水相隔的重庆各城市组团,看着近,走着远,有的隔江相望的两个组团,在早晚高峰时甚至需要一个小时车程。这样的窘况,将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加码而得以缓解。
    今年,我市已新建成双碑大桥;寸滩大桥、红岩村大桥、高家花园复线桥3座大桥的建设正在快马加鞭;白居寺大桥、水土大桥、曾家岩大桥3座大桥加紧前期推进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大竹林大桥、礼嘉大桥、郭家沱大桥、宝山大桥4座大桥已经纳入计划,加上在建的66公里快速路和65公里主干道,以及纳入计划新开工的118公里快速路和88公里主干道,住在重庆两江四岸的市民将能更加顺畅地穿行于各城市组团之间……
    正如《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的那样,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城市,搞开发、抓改造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重庆而言,城市建设只有与民生贴得越近、连得更紧,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
    轨道交通的N个民生情怀
    乘坐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
    车厢里每个座椅下均加装有电加热器,冬天时可升温、除湿,即便车厢内不开暖气,乘客也不会觉得冷;椅面有防滑设计,遇到刹车,乘客不会东倒西歪;每节车厢均设残疾人轮椅区,方便残疾人乘坐;每扇车门旁,都安装有一个紧急按钮,若遇突发情况,乘客可将按钮旋转至“报警位”向车上驾驶员报警,随后便可打开车门,迅速疏散。
    轨道交通6号线车厢,折射的是重庆轨道交通在设计上的人性化。
    除了车厢,车站的无障碍坡道、无障碍电梯、站内盲道系统等无障碍设施、自动检售票系统、乘车指引标识、候车休息室、休息座椅、自助银行终端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轨道线路间、轨道与其它交通方式间良好的换乘条件(如P+R停车换乘等)……处处彰显的人文关怀,是轨道交通服务民生的重要体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健康生活环境,也可以看作轨道交通服务民生的层面之一。以2014年为例,全年我市轨道交通日均载客量170万乘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率的27%,每天可减少1.89万班次公交车运力,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4万吨,相当于每年为城市增加了6.14平方公里的森林。
    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凝聚力,也是重庆轨道交通服务民生的体现之一。在重庆轨道交通各个站点,都有着风格各异的景观布置。市城乡建委大力推行“一线一景”、“一站一景”,通过时尚、现代的外立面设计风格彰显重庆国际大都市的城市风貌,利用文化墙、涂鸦等艺术形式将重庆发展历史与车站内饰融为一体,在车站、车厢等地运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展示重庆建设成效和发展蓝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庆轨道文化,成为宣传重庆的鲜活名片和城市窗口。
    此外,轨道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重庆的经济总量,优化重庆的工业经济结构,从而为重庆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重庆轨道交通服务民生的又一种表现。
    在市城乡建委等部门的引领和推动下,经过多年研发实践,已经实现跨座式单轨约80%设备(PC梁、道岔、车辆转向架在内的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庆造”。依托于该技术的两江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园,进一步扩大了轨道交通整车、高速列车、动车组装备及零部件生产能力,成为西部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链接>>
    高规格公益建筑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解放碑CBD林立的高楼中,有一座融汇古今、中西合璧的建筑——国泰大戏院。它耀眼的红色边角,多重斗拱的空间穿插、叠落和悬挑,凝聚成独特的东方气质。
    从湖广会馆获取创意灵感,身处重庆最繁华的都市中心,国泰大剧院是一个隐喻:它既体现出重庆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中继往开来,又体现出重庆这座新兴直辖市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
    国泰大剧院,是我市以高规格的公益建筑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一个缩影。同样的案例,还有重庆中央公园。
    这里的中央广场、活力水景区、阳光草坡区、半岛镜湖区、密林溪流区,汇聚了阵列树林、休闲廊桥、绿谷湿地、喷泉艺术、自然湖面、活动水湾、缓山林地、溪流小径、五彩花园等诸多主体景观。
    这座总投资47亿元、总占地1.53平方公里、依托重庆山水风貌特色又兼具传统韵味的现代城市公园,向世界展示开发开放的重庆,也以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重庆人加倍努力,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