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刚:中国城市地标建筑为何 “奴性十足”

时间:2015-04-22 00:38来源: 作者: 点击: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 胡志刚

究竟什么建筑属于“奇奇怪怪的建筑”?建筑学界目前对此尚无明确界定标准,但业界普遍认为,相比较,在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经典建筑应该最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城市建筑保持常态化风格并不是不讲建筑的美观,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作为建筑师应该在任何条件下注意美观。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美观在前述的建筑原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建筑美观是以中国的建筑文化为灵魂,体现在建筑艺术中的形式美,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锤炼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经典建筑及其所体现出的传统建筑美学,中国人有自己的建筑体系,有自己的建筑审美观,这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美观已经习以为常,即形成了中国人常态化的建筑审美观和对有中华烙印的建筑作品的认同感,因此城市的建筑设计必须守住中国传统建筑美观的底线,即使要创新,也必须以中国的经典建筑美观为本体,在这个本体之上去嫁接,去升华,去碰撞火花。

但是,在上一轮城镇化建设中,城市的建筑设计及其所形成的建筑风格却背离了这一原则,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倾向,即崇洋媚外,照搬照抄,奉行拿来主义,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项目大部分采用国外的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为此,东南大学做了一项调查,分别对、、广州核心区1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研究,中国建筑师与西方建筑师设计的新建筑个数比例为,北京0:8、上海3:23、广州3:9,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的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大大少于外国建筑师的作品。洋人的设计优先于国内设计,没有洋人的设计团队休想承接建筑设计任务,尤其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几乎千篇一律地被洋人设计院所包揽,而国内的一流设计团队即便有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扔进纸篓。

过去10年中,中国内地已成为最易于接受眩目设计项目的市场之一。在西方,建筑设计要受相关委员会制约,预算会被多次削减。但在中国不同,大型项目可在少数好大喜功官员的纵容下一路绿灯,快速推进。重要项目只委托给外国建筑师,导致一大批中国建筑师变成了外国建筑师的国内画图匠,正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总院党委书记、总建筑师刘燕辉所说:“由于这些年对国家建筑方针的淡忘,一些国际化思潮的不恰当引入,建筑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已缺失了‘设计’二字的含义。有人说,现在的设计院已经不是设计院了,变成了‘画院’,所谓‘画院’是指设计院仿佛成了效果图公司”。他们无法负责建筑“设计”的部分,只能将别人设计好的方案变成符合中国审批要求的技术图纸,帮助洋设计层层闯关。有关“设计”这一创造性活动的所有功劳、在国内国际设计评奖上的荣誉,也都归属于外国人。

时间一久,国内的普通民众都对中国建筑设计的能力感到怀疑,甚至每每有重大的公共建筑项目尤其是城市地标性建筑,都有充当掮客的领导说“重要项目要找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外国设计公司”。他们奴性十足,压根儿就未把中国的设计团队放在眼里,从本质上看,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投降”,是建筑设计行业的“洋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