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8-29 00:06来源: 作者: 点击:次
3600万套保障房目标或降低
据悉,住建部此前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拟定并上报未来三年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近期地方政府已陆续将数据上报,但最终数据低于预期。保障房建设规模或因沉重的地方财政压力而调整。可能导致住建部调低“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标。
在各类保障房项目的建设中,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建设本身就带有商品房开发的性质,资金问题相对容易解决。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廉租房和公租房的资金来源。以公租房为例,今年我国计划建设公租房230万套,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规模的32.9%,为历年来的最大规模。尽管今年有关部门拨付了660亿元的专项资金,但业内人士仍然认为不足以缓解燃眉之急。
事实上,即便存在一定的利润,企业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位开发商表示,算上运营和维护成本,以及配套的商业和公建部分,保障房建设的实际成本要明显高于测算成本。且对于租赁型保障房来说,收益率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使得企业不敢大规模投入建设。据了解,当前保障房建设任务大多由国企开发商承担,民企通常以“配建”的形式参与。一些企业还坦言,在保障房建设中存在“亏本”现象。
当前保障房建设资金,仍以财政拨款和其他专项资金为主。按照现有规定,除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外,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地区取得的房产税收入、部分国有资本收益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也将用于保障房建设。财政部还规定,今年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要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与巨额的资金需求相比,这些“涓涓细流”能提供的支持恐有不足。
事实上,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地方政府需拿出相当规模用于偿还庞大的地方债务。审计署的报告显示,我国已迎来地方债的偿债高峰期,今年全国共有1.84万亿元地方债务到期,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
对于正处在结构调整和房地产调控阶段的经济来说,地方财政缩水很可能成为常态。上述咨询机构负责人认为,经过本轮楼市调控,通过大规模卖地来支持地方财政的发展模式恐将改变,企业拿地也会愈加理性。因此,未来几年土地收入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地方财政收入,并影响保障房资金的支出。
近期,河南省审计厅披露的一项对全省6个省辖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结果显示,6个省辖市廉租房的空置率高达51%,同时还有4000多户家庭被审计出违规享受保障房待遇。然而,保障房空置的问题绝非是个别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是在外来人口较多的北京,部分保障房项目也存在入住率低的现象。
由于房屋普查数据的缺失和人口流动性增加,地方政府很难准确计算出保障房的真实需求,从而也难以针对这些需求启动保障房建设。 据了解,在国务院督查组的本轮督查中,了解保障房建设和分配情况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督查发现的情况,可能作为未来保障房建设规模调整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