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9-08 23:10来源: 作者: 点击:次
经历两次转型的SOHO中国,痉挛持续不断。从原本的“开发—销售”到现在的“开发—持有”,董事局主席潘石屹[微博]不断试图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建树。而承载了他殷切期望的“3Q”联合办公空间项目却并未屡屡得手。因为北京试点项目虽然基本满租,但上海试点却仅有30%到40%的出租率。
多位长期观察SOHO中国的行业观察家认为,从长期来看“3Q”项目可以为集团带来盈利,但是贡献值微弱。而从盈利占比更大的传统写字楼租赁角度看,尽管在销售领域确实是一把好手,但对于“持有”,SOHO中国依然是一个刚进门的学徒。
净利润暴跌
诸如SOHO中国这种明星企业,出现净利润暴跌着实难得一见。这或是企业家们在转型过程中极不情愿却又必须磨砺的必经之路。多个关键的财务数据显示出SOHO中国转型的阵痛。
SOHO中国半年实现集团营业额为3.93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数据则是47.5亿元,同比下滑约92%。另一核心数据显示,权益股东应占纯利约1.35亿元,相比2014年同期该金额约为26.97亿元,下降约94%。
这种下滑的颓势源自2014年。2014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当期SOHO中国营业额约为60.98亿元,较2013年约146.21亿元下降了58.3%;毛利润为30.78亿元,与2013年81.14亿元的毛利润相比下降62.1%;净利润为40.8亿元,同比下降44.8%。
对此SOHO中国的解释是营业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业务模式从“开发销售”向“开发自持”转变,利润下滑主要由于公司业务模式转变以至销售物业减少所致。在2012年以来,SOHO中国每次遭遇业绩下滑,身为董事长兼“企业形象代言人”的潘石屹都会将其归因为“转型”。无论是券商的分析师还是行业观察家都会对这家企业的转型予以肯定,但是这种由行业倒逼而来的无奈之举足以说明曾经为其支撑高业绩的“开发——散售”已经无以为继。
在十几年中,SOHO中国持续散售模式的突出问题是房产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分离,利益诉求不统一,难以形成品牌和市场合力。在这种交易模式下,SOHO中国攫取了高额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物业增值空间。这使得购买者不易获取原本预计的投资收益。
此外,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下行带来的压力以及反腐等行政手段所致的间接影响,那些“山西煤老板”“河北钢老板”等原本青睐SOHO中国的主要客群减少了对商业不动产领域的投资。这些综合因素导致SOHO中国散售模式被迫变形。
刚进门的学徒
不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创立的企业遭遇生存危机。潘石屹、张欣[微博]夫妇试图通过多种转型来扭转乾坤。8月27日,SOHO中国发布中期财务数据显示,目前公司在北京上海两地共有6个可出租项目,可供应面积为52万平方米,截至报告日的出租率为73%。上半年实现租金收入约4.39亿元,同比上升约168%;毛利率约为75%,较2014年同期提高约25%,预计下半年的租金收入将继续攀升。
由于曾经散售的模式影响,SOHO中国被观察家们视为一种“轻资产”公司,所以其手中保持了大量现金。“这对公司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亿翰智库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张化东对《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评论说:“SOHO中国早已很少在一级土地市场进行招拍挂拿地了。这家企业更倾向从其他企业收购土地或直接购买在建项目或烂尾项目。这使得其资金压力较小。资产负债率极低。”
根据2014年年报报表显示,SOHO中国的负债率仅为59.7%,该数据远远低于行业安全系数70%。其净负债率则更低,仅为19%,而上市同业平均水平则为87%。
不过张化东认为,尽管已经转型为持有模式,但是SOHO中国在物业运营方面的路途依旧漫长。“太古地产,新鸿基等这些知名商业地产企业,其持有与运营的经验都长达20多年。经历这么久的市场锤炼,这些企业才走到了今天这一规模。所以SOHO中国刚刚转型不久,在这一领域还是一个新人。”
运营经验等问题也是为SOHO中国自身悉知。最新的中期报告认为,虽然在本报告期间内,公司新完工的投资物业表现良好,但鉴于投资物业的出租率提升尚待时日,公司的整体租金收入仍然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