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伍: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关键

时间:2016-04-26 22:28来源: 作者: 点击:

建筑大学环境工程系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车伍

    (根据2016绿建大会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海绵城市已经从试点逐渐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今天我想谈谈海绵城市在推广过程中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难点和关键问题。

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第一波海绵城市建设,很多项目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我参与的一些项目也面临着从一开始的摸索、困惑,到现在正在处于重大转折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海绵城市大部分都是在旧城改造区和建成区开展工作,涉及的范围包括:传统的城市排水防涝、管道系统提标改造、调蓄设施修建、河道流域综合整治,以及市政道路、小区建筑等方方面面,每一个试点区都包括了上百个项目,在两三年的时间内要想建成非常困难。有些城市摸到了路子,逐渐走上正轨,有的还在摸索。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还没完成,第二批已经开始申报,又进入了新的高潮。第一批的经验还在讨论、总结中,第二批已经开始启动。

中央7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的年径流控制目标,包括最近刚发布的要求全国建制市在今年十月份完成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一波接一波的浪潮让我们应接不暇。这些目标不是随便就能实现的,中央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在试点城市,也要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四大方面很多领域的考核指标才行。

我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之一是对四大方面的全面实现和考核,难点之二在于国家给的假设期限。试点城市的建设期限非常短,75号文给了2020年和2030年两个期限,要求到2020年全国 20%建成区达到7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到2030年80%的建成区实现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水专业或者雨洪管理的角度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实际上是由四套系统、四套标准来构建,这四套标准又要有不同的规划来实现和落实。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列举了以下关键点:

第一是“3+2”问题;第二是不同的规划之间怎么进行衔接;第三,海绵城市不是孤立的试点,中央发布“水十条”,以很大的力度和明确的要求在解决黑臭水体问题。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花费很多的资金。中央给十几个亿,地方政府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来配套,工作全面铺开之后所需资金更加巨大,可能高达几千亿上万亿,所以中央也在推进海绵城市PPP,以解决资金问题。没有资金的保障,海绵城市很难实现。这些资金怎么来,市场怎么介入,企业怎么介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多数是公益项目,如何实现社会资本的效益产出等等,这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要研究的。

国家制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期限目标能否顺利达到,要付出多大代价?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大家对海绵城市还不太关注,我们就拼命地宣传、鼓动,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形成热潮以后,我们则要进行冷静地思考,适当地泼一点“冷水”,使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真正可持续的、科学的行为。没有科学的目标和方法,美好的愿望也会落空。

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水专业发过一个“23号”文,要求在5年内完成旧城的河流治理与改造,5年很快过去了,改造好了吗?紧接着又来了一个“一年之内全国城市完成排水防涝规划”,目前为止,有一部分城市完成,但仍有大部分城市没有做到。排水防涝问题还没解决完,就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潮,今年出台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2020年20%的旧城区达到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这个目标对中小城市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实现,而对北京、、武汉等面积极大的城市,设施起来困难就很多。2030年有80%的建成区实现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这一点也存在很大困难,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做到这点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

举个例子,旧金山正在做的事情与海绵城市建设很接近,就是解决旧金山湾、旧金山水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安全问题,但他们不叫“海绵城市”,他们叫“排水系统改造”, 采用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对地上地下管网进行改造,对处理厂进行升级,最终实现水环境的综合提升。美国的雨洪管理已经进行了30年,形成了一整套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和工程体系。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旧金山湾花了20年的时间进行水环境提升,又专门花了5年时间用于方案设计和建模。之所以要用5年,就是因为项目太复杂,牵涉到城市规划、道路、排水系统、地方财政等7个部门,投资金额太大。方案制定后,他们又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专门评估。

海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径流污染是雨洪管理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建设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个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城市防汛调查,一旦出现水涝灾害,该城市过去申报的绿色城市资格将被取消,但这只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件事情。客观来讲,排水防涝问题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上百年,是城市化建设欠下的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最重要的指标,要实现的是对水资源的污染控制、资源利用、水能循环和生态。

排水防涝要解决的其实是小概率的大降雨问题,就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专家纠缠不清,不理解,认为只要解决排水防涝就行。我们都知道,排水防涝很重要,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如果没有年径流总量控制,就不能实现径流污染治理,不能实现资源利用,不能实现生态景观,就不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最终需要通过对系统的构建,利用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把专项规划落地。通过源头、流域和终端的全面控制,北京、上海、广州正在考虑做地下深水,就是为了有效实现雨洪管理。对水专业来讲,就是要在污染物进入水系之前进行控制。一旦雨洪污染物都排放到水系里就晚了。因此,“大海绵”和“小海绵”怎么规划,怎么分布,这牵涉到两个、三个甚至四个规划,包括防洪规划、雨水利用径流污染规划、房屋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道路广场规划等,海绵城市与这些规划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规划最终都要纳入城市规划里。既然海绵城市建设这么复杂,这么耗钱,还有必要大规模推广吗?这是很多人都会问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转变观念,转变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充分理解海绵城市的意义。

以上是我想到的,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问题,抛砖引玉,供大家思考,共同努力使海绵城市建设走得更稳健和可持续。

预留gg3
    打印 分享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