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发达国家(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急需怎样的新思维?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李新社先生为我们分享智慧城市发展新视角。 Q1:李所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上,我们有什么样的突出特点呢? 李新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建设过程中确实有些不同,从几个方面来体现。第一,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如今信息化大浪潮下建设智慧城市必然和欧美这样的工业国家在基础方面是不一样的。第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强调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三方面的融合发展。第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实践的要求更加严格、挑战更加严峻。从整体建设角度来讲已经不是简单的人口和土地的,而是要满足中国,尤其是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更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央赋予当前智慧城镇或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需要思考的严峻话题。为此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既要有区别,又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这对我们实现弯道超车和加快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Q2: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能否从您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一下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李新社: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这在国际上是一个关键点,表明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城市建设阶段。首先,到达这个临界点后,城市建设已经不是传统农村建设的方式。其次,从社会资源角度来讲,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必然面临新的形势。第三,城镇化率超过50%也标志着中等发达国家跻身发达国家的关键点,我们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第四,从国家层面讲,智慧城市建设绝不是单一城市的事情,也有可能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变成同一区域进行协调、整合发展。 Q3:智慧城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您是怎么理解的?如何使整体性理念进入各个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李新社: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家慢慢理解了什么叫智慧城市,它的内涵大致是,比如老百姓要宜居,城市要可持续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台、产业、产品都要跟上来,以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和城市治理的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又必须谈到一个名词:整体性治理。这是20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是对于公共服务和个体化需求之间平衡的整体思考。随着数字化、智慧化、信息化的大发展,这些理论被逐渐应用到智慧城市的治理中。整体性思维运用到智慧城市管理需要考虑几个点。第一,以城市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同时以协调整合为策略,把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公共部门的权力和碎片化的管理需求结合起来统一思考,使城市发展能够宜居,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过去信息孤岛非常多,但是在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每一个个体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来参与,或者对政府的管理发表意见。在这个状态下如何协调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下这个矛盾尖锐,但今天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完全可以解决。 Q4:您说需求是导向,信息技术是基础。那信息技术的基础作用在智慧城市中是怎么发挥的呢? 李新社:正是有了信息技术,今天才会谈起智慧城市。从信息技术来讲,第一时间把每天发生的事情数据化并存储,然后建立各种各样的平台和管理模式。互联网让人人参与政府管理,打破了过去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助推政府数据透明化。从技术角度讲,技术天天在发展,智慧城市的从建设、规划设立的那一天起可能就落后了。那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技术应用上对智慧城市做好顶层设计?如何体现信息技术对这个城市的推动作用?这是智慧城市要做的工作。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离开了信息技术啥也干不了,但是光有信息技术也是行不通的。必须既有治理的内容,又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即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此为契机,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城市居民需求、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因地制宜。而在技术采用和技术路线上要确保信息安全。这不仅是给城市管理者提出的课题,同时也是对信息技术提供者提出的严格要求。而在未来,信息安全恐怕是城市所有管理中的重中之中。 Q5:这也说明,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考虑技术的发展,又要留足空间,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这样才能把技术用好,真正把智慧城市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分析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井喷期。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李新社: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因为过去的五年我们国家从一个数字化城市建设逐步走到今天智慧化城市建设。说是井喷期有几个数字可以说明,2015年新增84个城市申请,目前全国把智慧城市作为自己战略目标的城市有六七百个,从中国这么大的地域范围来看,大家都要在十二五末十三五期间进行智慧城市建设,那是不是一个大的井喷过程?不过我们必须要清楚,井喷过程是一个好事,但这中间也有一大堆陷阱。智慧城市不能不顾及本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井喷期还预示着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居住或者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所有居民,不管是城镇化以后的居民还是城镇化之前已经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怎么能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用一种正常的心态去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这也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但是换个角度看,就是在这一轮的发展过程中,新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启了新的城市竞争点。这个竞争点一方面比的是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何协调整合这个城市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比的是城市居民的智慧,包括城市居民的正能量。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才不至于演变成无秩序的竞争。 Q6:就是说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立足城市本身来设计智慧城市的发展。刚才李所长给我们讲到了这样的“井喷”现象对于城市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那我们需要怎样抓住这个机遇? 李新社:从思维角度来讲,要调整传统思维。从传统的土地和人口的到整体性思维的治理城市,这种转换对城市治理者乃至城市中的个体公民都是一种挑战。从过去土地人口产生的治理模式到以数据、数字、智慧的信息化工具进行服务的角色转换,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和协同发展。比如京津冀,我们身处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可能不仅仅是北京自己的事情了,按照中央的部署,京津冀是要考虑到一起的。再比如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都要整体考虑城市发展。如果我们不顾本城市的文化背景,在南方某个城市治理的有效政策套用在一个北方城市上,可能就失灵了。 我推崇的是,把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有效经验消化吸收,因地制宜地搞智慧城市建设,这才不至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变成生搬硬套,乃至最后怨声载道,这从治理角度和建设角度来讲都莫大的伤害。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