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跃飞,为大家来解读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相关内容。 Q1:看到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首先对于名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大部分人对地下管网是非常熟悉也是一直都在关注。那这次意见提出的管廊和管网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李跃飞:地下管网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家都能很容易理解。地下综合管廊通俗讲是地下管网里比较高大上的一项新的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讲,相当于我们以地下结构空间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能碰到的地下的水、电、热等各类管线集中在这个结构空间里,辐射建设。两者比较大的区别就在于原来传统认识的地下管网都是分散的单根管线的建设模式,埋在土里。综合管廊就是管线,也有专家称为管线地下高速公路,它有了一个自己专属的空间。 Q2:那能不能理解为原来是分散的,比如水、气是分散的,现在都是放在一起? 李跃飞:可以这么理解。综合管廊一方面是解决了原来分散的辐射方式,现在是集约辐射,这样可以节约地下周边空间,对于管线运营维护管理都有很大的好处。 谢映霞:我们知道,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有一个庞大的地下空间的设施,包括供应供水、供电、燃起供热和排水。以前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管线,都是直埋在地下。电线都是挂在电线杆上,甚至有些管线是架空的。所以它也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城镇化的发展,逐步优化的,从线路架空到地下直埋,现在发展到放在一个地下空间的一个走廊里,这样便于检修,也比较安全,避免出现“马路拉链”。倘若一个专业要增容,可以避免其他专业受影响。 Q3:那新一轮的地下管网建设怎么开启?和既有的地下管网设施如何衔接? 李跃飞:2013年时,国务院发了一个关于加强基础设施的文件,2014年又发了一个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文件。最近又发了关于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随着这几个文件的连续发布,而且每个文件的发布越来越具体明确。其实我认为新一轮的地下管网的建设,尤其是综合管廊的建设我认为已经开启了。住建部在今年已经实施了综合管廊建设的十个试点城市,以十个试点城市带动,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全国各地对于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建设基本上已经看到一波热潮很快就会到来。关于建设,几个文件对地下管网、管廊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首先是责任主体的明确。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目标的明确。另外就是在建设过程当中,很多注意事项的明确,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指导。我想怎么建也在这几个文件里充分体现。当然,主管部门,比如住建部也在积极对这几个文件的实施和落地,以及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的开展在做积极工作。从我们的规划、设计、施工、投资、运营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波新的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来。 谢映霞:国务院这几个文件,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每年都发布了关于地下设施指导意见。中央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积极推动大家看不见得地下良心工程的建设。所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出了很明确的方向。但是任何一个工程的建设都是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很多难度,要从很多方面把好每一个环节。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规划。如果前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你都不知道在哪儿建,为什么要建,怎么建更合理,从一开始就等于先天不足了。其次要落实规划。建设中,包括建设标准、建设质量、施工等每个环节。建好以后的维护、运营等方面也要有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哪些管子能入廊,哪些管线暂时不入廊,都需要明确的规定。所以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Q4:我们很想知道新一轮地下管网的建设,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工作方法?能理解为对我们原来的地下管网进行修补或者改造,还是说我们会建新的管廊设施,具体怎么操作? 谢映霞:其实我们国家综合管廊的探索已经有一些年了,比如世博会,北京未来科技城、中关村西区、广东大学城都有一些综合管廊的实践。但是对于新区来讲,因为以前是白纸一张,所以实施管廊相对更容易,随着道路的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高标准的基础管廊。对于旧城改造要逐步实施。随着旧城的更新,需要进行配套的道路改造、小区地块的改造,比如原来的房子要搬走,要置换成绿地。所以结合这些项目,把地下管线的改造同步进行,逐步实施,这样比较有效。 李跃飞:综合管廊建设结合老城区、新城区改造,在这几个文里做了非常明确的指导。就是老城区改造要结合国家关于加强地下管网的升级改造,提升城镇化的品质契机来实施。另外就是结合地铁的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来实施。当然在老城区,综合管廊的建设难度比新城区建设要大一些,这是一个切入点。据我们所了解,很多城市结合集中供热改造、结合国务院要求的城镇燃气改造、雨水污水分流改造,再结合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开展,都在规划和建设实施一些综合管廊。新城区,明确在新城区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些主干道和非常重要的路段实施建设综合管廊。这次建设真正落地的切入点也做了一些比较明确的工作。 谢映霞:综合管廊的建设一定要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统一考虑,统一建设,这样效率会更高。比如说有些地下空间有需求的,电缆隧道等,同步考虑建设管廊,这样可以减少初期投资,也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Q5:综合管廊结束了以往拉链式的建设方式,技术上要怎么实现? 谢映霞:主观愿望是这样,就是一推进综合管廊的建设,以后可能就消灭了马路拉链。事实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些管线已经埋在地下,这已经是现实,特别是地下设施建设已经是现状的,如果完全拢在一起也有一定难度。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提高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水平。 Q6:新一轮地下管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怎么解决? 李跃飞:综合管廊的建设区别于过去传统的管网建设模式,比较大的关注点就是在投资上。原来经过测算,综合管廊的初期投资平均在直埋管线投资的基础上加一倍,相当于两倍左右的投资,这也是综合管廊建设前几年推广遇到的瓶颈问题。国务院指导意见里对资金来源问题做了指导,首先,中央的财政支持,首批十个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每年拨款几亿连续滚动三年。其次,要求地方政府也要配套相应的资金来推动建设。第三,推出PPP建设模式,一种新的投融资建设模式来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应该是说政府主导的渠道上给予了很好的规划和设计,但是综合管廊建设是一个利在长远的过程,目前在PPP模式里,建设运营期20多年,对建设资金的投入确实也是目前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的情况来看,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收入回报、收入保障还是有顾虑,毕竟资本还是要追求利润保障。钱从哪儿来,随着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发布,里面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明确了收益保障之后,可能对社会资本的进入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谢映霞:此次试点一个很重要的产出就是希望能在投资模式上和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财政部每年也有一些资金支持,希望在融资方式上能够集思广益,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Q7:地下管网老百姓是看不到的,即便他看到了也是看不懂的,所以人们说它是良心活,是里子工程。2012年北京的7.21特大暴雨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大家对地下管网的质量一直在追问。所以我们也想知道,新一轮地下管廊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环节,质量如何监督? 李跃飞:7.21暴雨事故和综合管廊的建设,两者不能完全联系,只能说我们对7.21事件有些反思,就是从建设规划设计前期开始就要对标准进行设定,瞄准高标准这一目标,尤其是试点城市,希望出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此外,综合管廊在基础设施里面是比较复杂的结构工程,在建设质量方面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地下结构本身的安全,如抗震、减灾、防水,这些都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地下结构的质量问题一旦出现以后,再后处理难度非常大,成本也很高。第二,管线的检修、运行、维护,要保证管线里面介质的安全,我们称之为“城市生命线”。 对于地下工程的质量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从规划审批、设计审查、材料质量、施工监管验收和运营管理等全面把关,才能确保它的安全运行,真正发挥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谢映霞:7.21事件确实引起了社会对建设标准的广泛关注,综合管廊既然是地下工程,也是按照百年大计来建设的,所以管廊的标准都是按照经受一百年来运作的。每个专业的管线标准比起以前也有提高,包括管材的选择以及所有附属设施,包括通风、消防、照明等都要跟上。7.21事件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管线没有达到标准,实际上还有很多排水系统不通畅的问题,包括河道,原来把很多蓄水空间被填等城市建设其他方面的问题。 Q8:两位对故宫古建筑群是否有研究,为什么故宫周边以及故宫里面不会受到特大暴雨的影响,它的排水系统为什么没有问题?这对我们建设地下管网有什么借鉴意义? 谢映霞:不管是故宫,还是大家谈到以前一些排水设施的建设,比如赣州的福寿沟,它们凝聚了古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智慧。故宫主要是沟渠排水,这样选址就特别重要,它一定选在不容易被涝的,而不是低洼地。此外就是设置,让水能够很快排到河里。这些对于今天做排水系统都是可借鉴的,就是要顺应自然、结合自然,现在也在讲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就是我们在进行综合管廊和地下管线这些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也要考虑结合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从排水角度讲,对能够容纳水的水体、天然河道、湖泊等自然生态的山水林田湖的保护,这些方面都是要考虑的。 李跃飞:结合故宫排水系统,我还有一点看法,这么多年地下排水系统还运行良好,说明当初建设质量过关,这就回到我们前面所讲的综合管廊建设的质量,这也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提示,要做百年工程,保证它的质量在很多年以后还能照抚于百姓。奥林匹克公园地下设施也给我们一些提示,它运用了一些创新的技术,比如排水路面、透水砖,这跟我们最近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是里面的一部分,在综合管廊建设当中,不仅仅是我们立足于既有的基础,也可以在建设当中推广应用一些创新的技术来更好地发挥工程的效益。 Q9:因为地下设施的建设绝不能短视,绝对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把这件事情做成是利在当代、计在长远? 李跃飞:利在当代,现在地下管线的建设和发展确实也到了我们要进行品质的提升、标准提高的时候,我本身也是感触很深。夏天的时候堵车,天气炎热,本来很拥堵的路上还有施工围挡,铺设管线,这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在这个节点上退出综合管廊建设,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这个水平上利在当代的事情。综合管廊建设作为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它在建设当中很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对百姓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计在长远,更多的是体现在综合管廊的长远经济效益上,就是我们给住建部做过一个测算,就是以某一个规模的综合管廊为例进行测算,以50年的生命周期为基准测算它的整个投资的费用,算下来之后发现,综合管廊建设和传统管网直埋的建设模式的投资基本上相当,但是我们没有计算它造成交通拥堵带来的损失,“拉链路”造成的损失。更重要的我们以前的管线有一些事故发生,有些甚至造成了人身伤亡,这也是综合管廊发挥效益的一个点。综合管廊建成以后,至少是百年工程,很多年后也跟我们现在谈故宫、福寿沟一样。 Q10:此次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否与拉动内需、调整结构有关系? 李跃飞:应该是有关系,因为36号文里非常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次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拉动内需、调整结构。后来住建部在会上也明确提到,就是综合管廊的建设,一公里按照现有标准测算,大约在1.2亿左右,每年按照新的建设要求和标准等级,全国新老城区每年初步测算能够建成8000公里左右的综合管廊,这样每年投资接近一万亿。我想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解读综合管廊的时候,并不仅仅看它说能吸引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其实这就有点不全面,本身综合管廊作为地下基础设施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现在确实需要这么一项新技术来推动地下管网的升级改造。正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单说是为了拉增长,要全面的解读它,两方面都要看。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