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副主席 唐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绿色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我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借鉴吸收国际慢城发展经验,遵循现代城镇化发展规律,融入自然、人文、科技元素,探索“中国式慢城”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生态文明、宜居宜游的美丽城镇。
一、“中国式慢城”的源由与认识
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但“重建设轻保护”“重开发轻人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路子,成为各地努力探索的方向。
我国城镇化发展困惑。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部分城市已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患。一是城镇空间无序开发。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用地规模不断向外延扩张,一些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多个城市曾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40多个城市要建CBD。一些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扩张来支撑,开发的强度过高,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二是城市病逐渐凸显。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无序扩张,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失衡,出现了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城市病,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给我们的城镇化发展以警醒和教训。三是城镇文化逐渐消失。一些城镇在开发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出现了不少建设性破坏现象,使城市传统建筑和文化的消失,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有的用发展城镇理念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取代传统民居,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乡村变成水泥森林,人们的“乡愁”加速消失,“文化遗存”渐行渐远。
“国际慢城”的有益启示。“国际慢城(Slowcities)”是1999年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倡导闲适的慢生活理念,体现现代人对优雅、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低碳、环保、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注重生活环境。“国际慢城”提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在规划与建设中,尽量减少破坏自然景观的建筑,还原自然景观,再现优美、朴实的生态环境。提倡拆除繁多的广告牌、霓虹灯、,增加人们的视觉美感;限制车速,禁止鸣笛,保障市民的安全,减少噪音污染,营造亲切的人文氛围,旨在构建美丽城镇。二是注重地域文化。国际慢城联盟提出“支持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品生产”等主张。人们可以享受具有本土风情的饮食、服饰、习俗、生产方式等,充分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保持城市的个性。提倡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充实、发展传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的“原真性”,旨在构建人文城镇。三是注重幸福指数。“国际慢城”倡导慢节奏生活的理念,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享受美食是一种富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最大化地追逐经济利益,而是一种无压迫感、紧张感的快乐劳动,旨在构建幸福城镇。
中国式慢城的思想根基。“慢城理论”不是单纯拿来主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慢城理论一脉相承,无不体现了“慢”的思想。一是太极阴阳文化中的“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认为,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天地万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城镇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需要健康快乐的慢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城镇才能阴阳平衡、协调发展。二是农耕文化中的“和谐”。农耕文化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是一味地征服、开发、掠夺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城镇化,应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保持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三是中医经络文化中的“养生”。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串联穴位,沟通表里,调理阴阳,统一整体。人类在创造和运行城市的同时,也赋予了城市生命。城市各功能片区则犹如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道路如同经络,交叉口如同穴位,共同构成城市经络体系。城镇有机体的健康发展,需要城镇各功能,特别是“血管体系”的协调循环。
二、“中国式慢城”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运用慢城理念推进城镇化,不能亦步亦趋,既要吸取国际慢城优秀因子,更要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挖掘“中国元素”“地方元素”,探索建设“中国式慢城”。乐山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在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农村三个层面的建设中,运用慢城理念进行规划,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
构建城市健康慢生活。坚持“山城一体、景城一体”,用“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做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规划相统一,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功能区块、建筑群落、绿化亮化、城市小品,打造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让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基础设施景观化、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化。一是打造城市绿心——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将乐山中心城区9.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进行规划保护提升,建设10多公里环形绿道,布局特色生态景点、湿地、廊桥,实现“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美景,成为服务于市民的开放型城市生态文化公园。城市绿心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好去处,平均每天在此漫步休闲的市民近万人。二是打造青江新区——构建城市“慢居”系统。依托乐山青江高铁站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融入创新元素与生态网络,突出地域文化底蕴,将乐山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佛文化等系列文化元素,经抽象处理在本区域内加以展示,形成特定的景观空间与场所,成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三是打造嘉州长卷——构建城市“慢食”系统。将景区配套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将岷江东岸沿线旧城全面改造,形成乐山大佛景区的补充与延伸,以慢行休闲步道串联,布局明清风格建筑群的街区,云集乐山地方名食及茶馆、酒吧、咖啡厅,形成占地18万平方米,集商、旅、文、居的滨江休闲慢城。
构建旅游休闲慢生活。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度假新型小城镇,使城镇既是城市的景区,又是旅游的景点。一是打造峨眉河度假小镇——构建“田园慢城”。依托峨眉河连接峨眉和乐山的自然风光带,对峨眉河的环境地貌、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深入研究,规划多个不同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小镇,将乐山峨眉两地旅游串联,成为多中心的旅游服务节点,开辟乐山休闲度假旅游新市场。二是打造峨眉山黄湾武术小镇——构建“健身慢城”。依托峨眉山门禁第一镇的优势资源,在峨眉山市黄湾乡,通过导入绿岛旅游慢道方式,形成以峨眉河和绿道旅游慢道所自然形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小镇:北部的山区峨眉居小镇,南部河湾的峨眉武术小镇,西部的峨眉温泉小镇和东部的峨眉田园小镇。目前武术小镇已基本建成。三是打造峨眉院子——构建“度假慢城”。依托优美的峨秀湖风光,发展以艺术品和本土特色手工艺品交流为文化业态,茶馆、酒吧、咖啡厅、客栈为主的商业业态,结合步行节奏,系统地设计广场、街道和对景,建立多层次的慢交通系统,服务慢生活、慢旅游的需求,形成新的休闲度假区。
构建乡村田园慢生活。按照“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的理念,突出城乡互动发展,重新审视原生态农村田园文化,让乡村回归自然、回归田园。一是平坝建“幸福新生村”。夹江县新生村,依托现有的河流、田埂规划打造慢行线路,既提供原居民日常步行道路,又给游客营造舒适的游览线路;建筑就地取材,与景观结合,保留当地特色文化,打造本地原始村落的建筑风貌;配套建设医疗卫生、文化图书、村委活动、游客中心、酒店餐饮等,给村民和游客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二是山区建“桃园山居”。沐川县沐溪镇三溪村,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抓住农耕文化主题,以二十四节气景点为题材,配置乡村风格景观节点,体现了生态之美、建筑之美、文化之美。三是彝区建“溪谷村落”。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象鼻村,依托溪流及田园风光,按照“一个中心两条轴线”规划布局,形成以新村委会及村中心广场为中心,以现有乡村公路为交通轴线,以溪流为景观轴线,打造为新农村中具有溪谷田园特色的美丽乡村。
三、“中国式慢城”的愿景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住在城中,更是幸福在城中。乐山在新型城镇化实践中,中国式慢城理念逐渐从朦胧到清晰、从片块到整体,逐步形成一个理论架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推广。
发展层级多元。中国式慢城发展规划的内容划分为慢核、慢岛、慢区三个层次体系来引导实施,且各层次之间和不同背景的慢城之间应通过网络化的慢行系统,形成有机而紧密的联系,从而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慢城系统。一是“慢核”。组成慢城系统的基本单元,在以大城市为背景的慢城中则表现为特色社区,在以乡村为背景的慢城中表现为特色村。二是“慢岛”。区域慢城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以大城市为背景的慢城中则表现为特色街区,而在以乡村为背景的慢城中表现为小城镇或县城。三是“慢区”。以慢城理念建设发展形成的、比慢岛范围更大而又仅次于区域慢行系统的慢行地域综合体,由慢核、慢岛和慢行网络共同交叉组成。此外,连接各慢核、慢岛和慢区的慢行通道,原则上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动力的交通方式,可在慢行廊道中根据需要分级布置若干驿站。
发展标准明晰。一是倡导遵循规划理念。基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城镇规划凸显以人为本理念;运用系统的原理、统筹的方法,关注城镇发展过程;运用城镇规划等公共政策,调整部分与整体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二是倡导打通交通经络。交通体系是城镇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组织上兼顾快慢平衡。以轨道交通、机动交通为代表的快行交通,与以步行、自行车出行为代表的慢行交通之间,应有其合理的出行比例。运用智慧交通,有机衔接交通主动脉与毛细血管,实现“快”便捷与“慢”闲适的有机衔接。三是倡导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和把握城镇历史文化特征,准确定位城镇风貌特色,搞好城镇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群和重点公共建筑的城镇设计,实现现代建筑与城镇历史文化的整体协调,构建有特色的城镇风貌与气质。四是倡导产城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配套,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城融合联动发展。推行产城单元模式,并实现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
发展内涵丰富。一是生态之城。“慢”必须与“绿”相结合,“绿色”与“森林”是联在一起的,要做到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一棵树就是一个氧吧,一片树木就是一座氧库。生态应是慢城的重要元素,绿色是慢城的躯体。二是文化之城。文化是慢城的灵魂。慢城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古迹,留住“乡情”,同时也要专注现代文化,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使人们的生活更有品味,更有质量。三是宜居之城。慢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境,因而慢城是人的家园,是宜居城镇。四是宜游之城。慢城的功能是宜居、宜游、宜休闲度假。来到慢城,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山水之胜,享受人文之美,探寻古迹之幽,购买土特产品,来了就不想走,留得住人,稳得住人,旅游与度假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