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让城市更有魅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市成为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承载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人类有90%的时间在建筑中度过。因此,也可以说,绿色建筑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更有魅力。
诺贝尔奖得主里查德·斯莫里在逝世前,曾列出了人类未来50年所面临的十大挑战。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依次是能源、水、食品、环境、贫穷、恐怖主义、战争、疾病、教育以及民主与人口。如果对绿色建筑进行更为人性和环保的优化,即可全部或部分解决能源、水、食品、环境、贫穷和疾病的问题。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代表一种新兴的建筑理念,即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从而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绿色建筑的现实意义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建筑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三分之一,建筑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达580万立方米,建筑能耗所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率已从1978年的10%,发展到当前的27.5%。特别是综合建材生产和建造过程,建筑业相关能耗比例超过40%。发展绿色建筑,倡导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约占全世界新建建筑面积总量的一半,属建筑大国。但是,却存在生产效率低、建筑用材消耗过高、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建设绿色建筑对提升我国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形成一批相关新兴产业和实现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的建设理念
当前,建设绿色建筑尚存在一些误区。对此,在倡导绿色建筑的同时,需有科学合理的建设理念。
绿色建筑不是高技术堆砌。无论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级,还是国际性绿色建筑认证系统(LEED),都与绿色技术的采用比率成正比例关系,而忽视了建筑整体的综合能耗水平与性能运行考评。一个真正的绿色建筑,并不一定非要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通过合理通风设计、采光等设计即可达到更舒适的节能效果
绿色建筑并不一定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诚然,一些绿色建筑的初期建设成本较高,令房地产企业望而却步。但随着公众对绿色建筑理解的加深,人们在购房选择上会向宜居社区倾斜。那么,在客户需求的导向下,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利益倾向融合,则又给建设单位在推进绿色建筑过程中增添动力。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绿色建筑节能降耗大大提高了住宅品质和居住的舒适性,长期效益显著。经过测算,绿色建筑的新增成本,3-7年内就能够收回。如果按照50年建筑寿命计算,居住者和拥有者平均可以享有45年的净得利期。
绿色建筑的建设途径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探索符合实际的绿色建筑技术路线,因地制宜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屋面绿化、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高效空调、雨水收集、中水利用、隔音等成熟技术。要考虑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分。具体来说,北方城镇采暖要使用高效热源,如工业余热和热电联产技术,进行供热改革以及末端调节;农村建筑用能方面,应发展新的能源系统,采取建筑保温方式等;商业建筑与公共建筑系统方面,应采用新型空调,建筑设计理念方面要有所革新。
绿色建筑产业向集约型转变。建筑产业化实行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工程质量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提高建筑业竞争力,实现建筑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但发展绿色建筑的许多核心技术国内仍未掌握,还需下大力气研制开发核心技术。如大部分热泵压缩机等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新能源建筑应用仍停留在简单直接运用层面,太阳能房、太阳能供热空调等深度利用非常有限。
要建设民众可以感知的绿色建筑。随着百姓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逐渐提高,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新风尚,并给百姓带来善待环境、健康舒适等心理、生理价值认可。可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入绿色建筑中,使公众可通过智能手机就能感知和操控自己的家园。如此,不仅普及了绿色建筑知识,而且也可借此激发住宅需求者和拥有者的节能行为。
大力发展物业管理新兴产业。绿色建筑有了好的设计、好的施工还不够,要确保50年运行,还需靠绿色物业。物业管理产业除了清洁与安保的传统物业服务外,还需着重于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回用等,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例如,把雨水进行收集,中水进行回用,使其在建筑内部循环利用,即可实现节水35%以上。经过初步测算,如果市三分之二的建筑都能够做到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就可以节省超过南水北调的供水量。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