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告别了前几日的阵雨,迎来了一个晴朗的好天气。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西青区大寺新家园增添了几分平日不曾多见的热闹,在鞭炮和礼花声中,耸立的打桩机缓缓打下第一根工程桩,本市“十二五”期间首批公租房建设宣告正式启动。记者获悉,此次共有大寺、双青两个新家园以及渌水道地块、志成道地块和泗阳道地块5个公租房项目同步启动,可建设公租房约220万平方米,届时可满足4.8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需求。据悉,这也创下了全国目前公租房一次性开工面积最大的纪录。
作为本市重要的住房保障方式,公租房是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套型面积,通过市场运作向符合条件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群体供应的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建设公租房15万套、675万平方米。记者了解到,今年开工建设的公租房用地已全部落实,共包括14个项目;按照“小户型、功能全、质量高”的要求,本市公共租赁住房规划方案和户型进行了充分调查论证,确定公租房户型面积比例大致为“451”,即37平方米左右的一居室占40%,48平方米的二居室占50%,55-60平方米的二居室占10%。5月末,还将有5个公租房项目开工,可提供约1.5万套住房;至8月底之前,今年计划项目将全部进入建设阶段。此外,公租房项目的配套设施将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自4月中旬起,本市已有秋怡家园、福桥里和秋丽家园的公租房项目,通过申请审核公示等程序开始陆续入住。此次公租房项目建设的启动,拉开了今年保障房建设的序幕。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关键的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的“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今年将新建保障性住房1200万平方米、19万套,其中公租房480万平方米、1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290万平方米、3.8万套,限价商品房430万平方米、5.2万套。
市国土房管局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本市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住房保障方式,整合现有保障资源,突出保障重点,通过“发放三种补贴、建设三种住房”,向不同困难层面的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将新建“三种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40万套,比“十一五”增加20%;新增“三种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廉租住房租金配租补贴、公共租赁房租金补贴)7万户,累计享受补贴的家庭达到14.5万户,比“十一五”增加93%。到“十二五”末,将累计为83万户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近年来,住房保障工作被市委、市政府列入本市20项民心工程首位,与其他城市相比,本市在保障范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群众受益户数等方面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本市共向41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其中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405万平方米、33.5万套,发放租房补贴7.5万户;构建了由廉租住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等四项住房保障制度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达到全市住宅建设总量的30%左右。
在各地住房保障实施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重要的发展瓶颈之一。本市通过积极创新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直接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形成以公共财政为引导的,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格局。目前,公租房项目银团贷款已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评审,国家社保基金理事会近期也将向本市公租房项目发放信托贷款30亿元,市财政今年提供的15亿元专项资金也将陆续到位。
如今,本市“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正逐步形成。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宝弟和副市长熊建平出席了昨天的“十二五”首批公租房开工仪式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