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宗关变电站难产 耗资7.3亿历时12年竣工
有消息称,武汉硚口区220千伏的宗关变电站,今年10月中旬,这个历时12年,耗资7.3亿的变电站将向轻轨1号线、武广商圈送电,提供双保险电源。这让“命悬一线”的轻轨、武广商圈用电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
位于地下十米的输电隧道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线路
宗关变电站是在原址上对老宗关变电站进行拆除改建的电力工程,除了满足硚口区人口剧增带来的供电需求外,还为轻轨、武广商圈提供双电源保障。
变电站建设工期一般为1到3年,投资2到5亿元,为何宗关变电站会历时12年、耗资7.3亿才竣工运行?变电站“难产”背后有哪些故事?
最“难产”变电站成本暴增10倍
谈及为何花了10年时间才建成硚口区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武汉供电公司相关人士无不带着苦涩和无奈。
“不是因为缺钱、缺技术,而是变电站选址难,架线通道难,居民理解难。”9月29日,武汉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敏勋接受采访时,将宗关变电站工期延迟归结于这“三难”。
据介绍,早在2000年12月兴建武汉轻轨1号线时,我市就规划在硚口区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为轻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并解决周边供电线路超负荷运行问题。然而,起初规划的两处站址——太平洋煤厂和硚口路米厂,因涉及拆迁和补偿等问题,先后被否决。无奈之下,供电部门决定在上世纪50年代的110千伏宗关变电站上拆除改建,重新论证。
王敏勋说,直到2008年,总投资7.3亿元的变电站主体工程才开工。由于当初规划预留的架线通道被占用,供电部门多次交涉无果后,不得不改变走线方式:架空线走3.1公里,入地敷设电缆7.2公里。
“地下空间资源本来就有限,电缆在城区入地,需要不断与城管、交管、园林、水务等部门协调,这种投入是架空电线的10倍。”王敏勋称,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电力走廊”被挤占,设计方案不停更改,是宗关变电站“难产”的重要原因。
他还说,随着地铁多条线路的开工建设,武汉地下资源将会更加紧张,供水、排水、燃气、地铁、电缆都将在地下层层铺开。希望有关部门在规划供电线路时,尽量利用地面上的空间资源,把地下资源留给更需要利用它的管网和线路。
昨日,记者来到宗关变电站现场,不少工人在装修变电站旁供电公司操巡队办公楼。与该变电站一墙之隔就是汉水三村居民小区,小区居民王先生反映:2008年,听说这个地方要建220千伏变电站,100多户居民担心电磁辐射和噪音一致反对,自发地用铁丝将工地围住,甚至到相关部门上访,实在没办法就搬家。
小区118号居民周女士说,一提到变电站,头脑中马上就浮现出的画面是:一大排高压输电铁塔“张牙舞爪”,变压器会发出“嗡嗡”的噪音,有时还会“噼里啪啦”地冒电火花。所以“当时二话不说,就在反对的名单上签名了。”
市供电公司称,施工方接到居民反映后,多次修改规划,最终将变电站改为全封闭变电站,并邀请居民到建好的德胜堂、沈阳路等室内变电站去参观,请环保部门现场监测,答疑解惑,告诉他们室内变电站不同于发射塔,其电磁辐射远远低于手机、电脑、电磁炉等。
渐渐地,小区居民打消了心头疑虑。居民周女士说,“看着新变电站建在室内,全部是电缆进出,就没有那么排斥了。”
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2010年,周边约60户居民的房屋不同程度地出现开裂、漏水。居民质疑,这是宗关变电站施工震动影响所致,并再次阻止施工。
武汉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敏勋表示,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情况出现后,立即请相关部门对变电站周边房屋监测,并未发现施工造成的房屋大面积沉降或开裂,局部有影响的平房,对其进行修缮,并给予一定赔偿,有的高于政府标准2~3倍。“这里面不下十次的与居民沟通、协调才保证了变电站今年竣工投产。”
环保部2006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环境敏感区域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保部门,应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这就意味着,一些大型变电站的建设,必须先通过公众参与的环境评价听证环节,公众的意愿、权益将成为左右建设项目决策的重要因素。
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李琳称,目前市民对电磁环境致病的担心,多来自于某些网站片面的宣传,而且被一再夸大。“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回避,只能耐心与居民沟通”。
湖北省辐射环境管理站站长汪新华表示,经过多次测试,目前,我省还没有高压变电站在电磁、电场、无线电辐射和噪音方面超过国家标准。“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与居民对话的机制,加强宣传,争取理解。”
武汉供电公司也表示,我市新建变电站,全部采用全户内、高环保、全电缆进出线的设计,并有完善的防火、防噪声、防电磁干扰设施。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大与市民沟通和对话,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
12米地下建武汉最长隧道
宗关变电站是座四层建筑,从外观上看,与一般的厂房没什么区别,唯一证明它身份的,是门口醒目的“国家电网”标识。记者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变电站内,两台24万千伏安的大型变压器矗立在篮球场大小的室内,发出“嗡嗡”的声音,内墙粉刷和音乐剧院一样,墙面凹凸不平的拉毛灰,降低噪音,达到国家规定的60分贝内环保标准。这个总重达300吨的“庞然大物”是变电站的核心,高压电流由此进入气体绝缘配电装置。
变电站值班班长陈浩介绍,该装置将变电站中除变压器以外的所有设备,组合成一个整体,内部采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外部由金属密封,就像给高压设备罩上了一个防护罩,可以控制高压设备产生的电磁场强度,无废水、废气、余热、噪音的排放。
变电站看不到一根裸露在室外的电缆。陈浩指了指地下说,现在中心城区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部装到室内,电缆自然入地。顺着狭窄的楼梯通道,值班人员带记者一步步走到地下12米深处,这是一条长达1.26公里的电缆隧道——直径为2.5米圆形隧道壁上,挂着12条拳头粗的黑色电缆,一路延伸向前。
陈浩介绍,隧道一直通向汉西路,再通过约4公里排管通向舵落口,以达到分区分片供电。“这是武汉最长的电缆隧道,光隧道造价就接近1个亿,历时一年多建成。”
武汉供电公司表示,宗关220千伏变电站送电后,轨道一号线古田二路的单电源支撑将变为双电源,再添一道保护网;同时,还为武汉市用电负荷密度最大的武广商圈地区,增加了双保险。
三问“变电站之争”
为什么变电站非要建在居民区,而不建在偏僻的郊区?
武汉供电公司释疑:将变电站建在郊区不仅会影响电压质量,而且供电可靠性低、供电成本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密如织网的高压电网将会挤占宝贵的城市空间资源,由110千伏变电站向客户供电的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一般在1.5公里左右。新建的变电站只有靠近负荷中心,才能满足居民的用电需要。
变电站电磁辐射到底多大,会影响人体健康吗?
武汉供电公司释疑:电磁辐射一般指频率在10万赫兹以上高频率的电磁波。我国交流输电线路频率为50赫兹,属于极低频场(30~300赫兹)范畴,远远低于10万赫兹的水平。如果将变电站建在室内,并加以良好的电磁屏蔽,产生的电磁场基本上不会发射电磁波,其辐射危害甚至低于手机、微波炉、电脑、电视等家用电器。
变电站能不能建在居民区内?
武汉供电公司释疑:国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是“在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高频设备的周围,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划定限制区内,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和幼儿园等敏感建筑”。办法中所指的是发射设施或高频设备,主要是以发射为目的,而变电站为50HZ的极低频设备,不属于发射设施或高频设备,与其规定的设备、设施有明显差别。
目前,国内也没有出台有关变电站环保安全控制距离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