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青:行业创新转型必须顺应国家政策

时间:2016-03-24 11:52来源: 作者: 点击:

专访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探讨政府工作报告及两会的其他政策给建筑防水行业带来的改变,以及防水行业该如何顺应国家的政策走向等方面的问题。

两会业已落幕,思索不能停止。两会的意义在于给国家全年的宏观政策定调,在于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方向。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重要政策指针,影响谓为深远。政府工作报告及两会映射出的其他政策究竟会给建筑防水行业带来什么?防水行业又该如何顺应国家的政策走向?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

谈宏观经济

问:您认为今年的两会对于建筑防水行业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建筑防水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基础,我们不能离开宏观经济谈行业发展。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特别是未来五年,国家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GDP年均增速保持在6.5%以上。宏观经济向好,对于各个行业来说是普惠的,这对行业是最大的利好,也奠定了未来五年我们行业发展的信心。因此,建筑防水行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也要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去调整,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提质增效。

假冒伪劣和非标产品层出不穷,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建筑防水行业。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用法治去约束,用市场去选择,还应用文化和道德去自律,将三者结合,才有可能祛除行业痼疾。

总之,行业的转型及创新要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建筑领域的大方向去走,既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创新体系的需求,也给自己创造转型发展的良机,这应成为行业发展思路的基础。

谈行业机会

问:新型城镇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的蓝图,这为防水行业带来众多商机。您认为行业该如何进入这些领域? 

答:政府工作报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性的发展领域。建筑防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行当,与民生相关的领域,都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不只要做材料供应商,更要做系统服务商,做好转型过程中的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价值。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品质的需求,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这些改造需要增加建筑节能效果、增加电梯、平改坡、做屋顶的防水保温等,这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市场。

老旧小区的改造,包括小区里环境的改造,绿地、健身设施等,这个大包里也有行业机会值得挖掘。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现已突破1000公里,2016年开工建设规模将是现有存量的至少两倍,快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将带来巨大投资机会。若按2000公里推算,仅2016年就可带动超2400亿元的投资。由于综合管廊建设投资额大,除财政补贴外,地方政府希望具备资金实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针对防水行业,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按照5米*5米的截断面计算,管廊周长20米,那么2000公里管廊,设防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双道叠层施工,防水面积至少有8000万平方米。这还是最保守的估算。

问:还有哪些商机值得防水企业关注?

答:既有建筑屋面翻新是未来行业最主要的市场。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防水产品消费结构的构成里,有80%左右都用在既有建筑的翻新和维护上。而目前国内行业重点骨干企业95%的产品都应用于新建建筑市场。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建筑市场也会有重大转型。未来五到十年,新建建筑市场会明显下降。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屋面面积需要翻新。

翻新是建筑屋面的基本属性,平均每6-8年一定要翻新,不归属于任何范畴。这个市场是永恒的,会越来越大。但既有建筑屋面翻新市场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政府并未建立完善的招投标、监理、审批和工程验收制度,也无对应的施工标准和设计规范等要求。希望政府能将其纳入监管范畴,像管理新建建筑市场那样去管理翻新市场。因为这个市场关乎民生,需要政府、协会和企业等各方去共同培育、开发和规范。

谈供给侧改革

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您认为防水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何在?主要依靠哪些举措来实现?

答:防水行业产能过剩,而且主要是落后产能,因此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是以淘汰落后产能为核心的结构性改革,行业去产能的关键是要淘汰落后。

我们淘汰落后主要是依靠节能、环保、政策、标准、质量、行业自律等手段。具体来说,一是建立行业大气污染排放物标准,让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第二是提高包括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等在内的产业政策准入门槛。第三是要提高标准,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淘汰及废止落后产品标准,比如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行业标准已经被废止了,估计由此可以淘汰约2亿平方米落后产能;再有就是对一些产品标准进行调整。第四是进行质量提升。在质检总局的指导下,目前我们行业已经连续五年开展了质量提升工作。第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及地方企业联盟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的意识和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要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这将倒逼行业中的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谈绿色发展

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防水行业根据这个变化该怎样创新发展策略?

答:绿色发展不仅是建筑工程领域“十三五”的核心,也是建材领域“十三五”的核心,更是防水行业“十三五”的方向。建筑防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目前正在编制中,绿色发展正是其中的一大重要宗旨和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在防水行业中有两层重要含义,一个是绿色防水材料,另一个是防水材料的绿色化生产。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可能你生产出来的是产品是绿色的,但你的生产过程是耗能的、污染的,这就不能称为绿色生产。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无论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还是使用过程,甚至到后期的废弃回收,这些如果都实现了绿色,才称得上真正的绿色生产。

国家倡导建筑和建材业要绿色发展,这也是人类生存的终极追求。如果我们防水行业还固守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落后的产品,那么必定会被时代大潮甩在后面。行业必须紧扣国家发展的脉搏,从根本上做好我们的战略调整。

“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也是一个崭新的提法。无论是建筑工业化还是住宅产业化,都是以装配式为核心的,是可以在工厂预制的,这为我们防水行业带来了很多商机。我们协会也想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和建筑、材料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合作,希望给行业带来新的机会。

传统建筑都是现浇的,墙体部分的密封性非常好。装配式建筑在标准化、品质、施工环境、施工效率、舒适度、建筑配件集成的便利性方面具备非常多的优点,但作为新型建筑形式,它给节能、防水、密封等领域带来了新的问题。

我国著名建筑节能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曾经指出,我国建筑能耗已成为与工业、交通能耗并列的三大能耗之一,建筑能耗大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30%。建筑能耗里主要有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三种能源消耗途径。目前已经有很多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热传导、热辐射问题,然而有50%的建筑能耗是由热对流带来的。在装配式建筑里,热对流所带来的能耗损失占比更大。目前,业内还没有成熟的应对之策。如何使装配式建筑中热对流带来的能耗损失更小,如何使装配式建筑中防水、密封、节能的效果更好,这些无疑将给防水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差距还很大。举个例子,我们看到许多国外建筑的维护体系里都有隔气膜,隔气膜就是一种防水隔潮材料,他们采取一些措施在窗洞、门洞等部位做了一些密封连接,使整个建筑被包裹起来,有效减少了由热对流带来的能耗损失。当然,国外装配式建筑中密封、防水、节能的配套措施非常多,可以极大地缓解我国建筑质量中出现最多的门窗漏水等现象。我国目前的建筑中采用的多是现浇门窗洞口,漏水是必然的。装配式建筑的门窗是预制的,所有的窗口、洞口尺寸都是精确的,和配件相容性高。当然,这也需要防水、密封等配套措施完善和到位,才能保证建筑不漏。

防水材料作为建筑功能性材料之一,要服务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所使用的防水、密封材料及配件,与国内目前主流的防水材料不同,它们是目前防水材料的衍生品,“十三五”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都将是我们行业的发展方向。

作为行业协会,为了配合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们会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在产品生产和应用领域做好相关的产品标准、规范、施工指南、应用指南等方面的工作,引导整个建筑行业建立解决热对流能耗的解决方案和防水密封方案,这也是协会未来的努力方向之一。

“大力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对于防水行业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利好。协会长期参与相关工程标准的编制,今后我们也会按照国家的总体思路,在行业中做一些改善。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与建筑材料质量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为行业提升整体质量指明了方向,值得全行业关注。为配合建筑工程质量提升,防水行业要通过两个渠道着手提升质量:一是提高产品性能,二是提高系统服务能力。比如,在材料标准、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以前做一道防水,现在做两道防水,这也是一种质量提升。

谈“工匠精神”

问:总理在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我们行业近些年也十分注重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今后五年,在培训及提高施工工人的专业技能方面,协会将有何新的动作?

答:行业一直提倡防水企业从材料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从做最好的产品向做不漏的建筑转型,没有“工匠精神”,上述转型不可能实现。协会主导的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进行了很多年,取得了良好效果。将来,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我认为,“工匠精神”不是单靠呼吁就能实现的,一定要落地,具有可操作性。国家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制度。行业可以先行,建立行业级的职业培训制度和机构,骨干企业可以建立企业级的职业培训制度和机构,满足工程标准和质量的提升,满足转型升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