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举:把城市建设、运营、管理、发展高度融合

时间:2016-01-27 08:22来源: 作者: 点击:

1月23日电 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社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2016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论坛”今天在京开幕。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表示,要把城市建设、运营、管理、发展高度融合,破解当前产能过剩,“千城一面”等问题。

泛华集团董事长 杨天举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天举:中国城镇化推广了很多年,都在研究为什么城镇化?我们做企业的,天天也在研究,怎样城镇化?怎样实现城镇化?我想结合目前城镇化出现的问题,我们集团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解决方案。其实,泛华就是为城市提供具体解决方案的投资运营商。

第一个问题,城市目前遇到的问题,就是产城融合问题。现在看,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大量的鬼城,碎城,“千城一面”的局面。大量的城市还是以房地产为主的城市建设问题,现在大量的尤其是一些开发区出现了搁置。出现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研究产城如何高度融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系统的解决城市问题?我们提出了城市发展是个系统问题,一定把地方的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和管理做到高度的融合,形成系统的思维,一定把根据地方的要素禀赋情况,特色产业情况把特色产业和特色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特色产业和特色城市有机融合,有自己这个城市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所以我们提出来思路,城市要科学定位,以战略决定方向。

以产业为动力源解决内生增长的方式问题,一定根据这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情况,一定构建和这个地方禀赋相适应的产业;要做科学的规划,多规合一的规划;挖掘这个城市的文化,提高城市软实力;要做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所以,我们说产城融合的根本问题是产业兴城,产成融合,智慧生态,城乡融合,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是产融、城融,产业和金融,城市和金融出现了问题。现在看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基本还是吃财政饭,透支财政。这种情况下还应该用传统思维来做吗?传统思维做,基本新区建设。基本的办法已经不可持续,这种模式在房地产售价基础上倒推土地价格,来实现投入产出。

中央去年推广PPP模式,“雷声大,雨点小”。中央提出来的是国家、企业、个人积极结合的模式,实践当中有三个,一种是盈利的项目PPP模式,一种不盈利项目PPP模式,而项目现金流很清晰的,能实现BOT项目的,基本上大企业,央企都竞争,没有竞争项目的,所有企业不愿意介入,大量的中小企业项目落地很少。

实践当中地方真正需要的特别是中小城市需要的是产城融合下的配套PPP模式,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创新发展?这种形式需要和刚才我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产业、土地和金融有机结合的问题。把产业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比如说,去年城乡住房建设部推广的海绵城市。这些城市推广了很多PPP。如果不能和上面的产业做结合,不能和产业集群的导入,怎样有机结合,形成不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城市效应。土地就不可能增长,也不能按房地产的思维来运作。所以这里必须来研究的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所说的PP的出口问题,如果不是这样,只是现在的PPP,我们面对的问题,只是地方财政负债又转移到央企的财政负债。

第三是智慧发展的问题。这几年都在反复提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的问题,地下管廊城市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四五百城市在搞智慧城市,大量的智慧城市的试点就信息化谈信息化,是解决不了城市的问题的。

中央提出四化高度融合,以工业化、农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四化高度融合。所以智慧城市仅仅解决硬件问题是不够的,应该是先解决智慧发展问题,智慧建设问题和智慧运营问题。

首先解决智慧发展问题,所谓智慧发展,一定根据这个地方的自然禀赋情况,特色产业情况,构建这个地区的产业体系的构建,它的路径是从智慧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特色产业结合,再用智慧的方法去承载去解决。如果互联网和物联网、传感器结合就能即时监控水电,监测漏气情况,漏电情况,如果能和智慧运营,城市运营结合,形成一卡通,和现金流结合,就能实现它的现金流的来有机结合。这样可能它的金融课题,金融创新有机结合。

如果只干地下大量的智慧管廊,一个管廊一个亿的投资,那样不行,所以智慧城市全要素的解决方案应该从效率、效能到效益,不仅仅解决它的硬件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软件的问题,管理问题,运营问题。所以我们说,一个智慧城市的系统解决方案,一定是IT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甚至规划专家一起讨论的顶层设计,这才叫智慧城市的发展,否则都会被IT所绑架,而其实,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复兴改造都面临这个问题,怎样从就技术谈技术到技术和产业,产业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所以从城市建设的1.0,怎样做到城市建设的2.0?到城市建设的3.0?这就是城市的空间规模,产业,规划建设管理、生命生产生活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路径是什么?产业一定要集群化,集群一定要基地化,基地一定园区化,园区带动社区化。

第四个问题,就是城市的系统规划问题。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提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问题,城市要加强城市顶层设计,要研究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历史,构建我们城市规划“多规合一”的集成统一。

建设部的规划城市空间规划是调整20年,国土资源的规划是调整15年,有那么多的旅游规划,环保规划,农业规划,科技规划。怎样大家能够同唱一首歌,同绘一张蓝图。

我们在实践当中是如何解决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理论的创新,我们做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人,多年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以美学和工学为基础,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以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为支撑,应该以发展经济学为动力和方向,所以,应该更加注重以社会经济学来进行社会的调整。

我们这样的系统规划的理论体系,不需要重新构建吗?是需要的。它应该是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合力结果。这样大家才能同唱一首歌来提高城市的系统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我们说只有把规划研究透了,大家才能真的有一个科学的发展模式做旗帜,以项目做手段,以产业做支点,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金融为翅膀,发展商业生态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