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2 12:23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有一种“短命工程”叫“形象工程”
去年12月9日曝出的尚未完工的水岸银座超高商业楼盘的拆除计划,刷新了“中国第一拆”。而往前再推1个月,从未投入使用的118米高的环球西安中心金花办公大楼被爆破拆除,则被称为“中国第一爆”。一时之间,短命建筑话题成为关注焦点。
近年来,各地“短命工程”频现,让老百姓看得是心痛不已。投资2.7亿元位于河口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建成使用3年多就要被拆除;广州市耗资8亿多元建成的陈家祠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地铁建设被拆除;柳州投资7000万元修建的柳宗元雕像,项目于2012年动工后,2013年年中停工……这些昔日的一个个地标建筑,一张张城市名片,如今却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实在是令人痛心。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建筑沦为“短命建筑”,让国家和人民的钱打水漂,有专家在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有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大搞形象工程,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拆旧建新、拆新建新比比皆是,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是造就“短命工程”的直接原因。
从相关专家的调查结论可以看出,官员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政绩,想用高大上的建筑来为自己博得美名,想在建筑上体现自己的个性,从而显现自己的能力,于是瞎折腾,花国家和人民的钱不心痛,只要能够让自己博眼球就行。主政大同5年的个性官员耿彦波被调离后,有125项在建工程被叫停,这些工程大多成为“短命工程”。一个地方重要官员调动或者落马,他主推的形象工程往往被继任者否定,继任者又推出他的形象工程,如此周而复始,就造成越来越多的“短命工程。”
去年进行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官方晒出清单:全国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虽然被叫停,但不少造成的损失是无法避免的了,因此各级党委必须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改变“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生态,让领导干部的权力受到约束,防止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粗暴干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行为。
去年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规划要强化引领性、强制性和严肃性,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这无疑给地方领导干部套上“紧箍咒”,从制度层面防止“短命建筑”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