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东:景观设计之心相自然

时间:2015-11-18 11:12来源: 作者: 点击:

中国建设设计院副院长、中国公园协会秘书长 李存东

11月7日下午,2015中国苏州·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博览会,中国建设设计院副院长、中国公园协会秘书长李存东演讲《心相自然》。‍

李存东:尊敬的宋部长,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心相自然》。因为常年在充实科技,充实景观设计,从景观设计做一点理解,也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点思考,这个思考我们在做的多多少少都参与过设计,包括管理包括运营。我们都是风景园林行业之中的人,关于景观的意义,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今天是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要想一想景观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是我们的地球,这是地球上的海洋。这是一种自然的景观,自然的状况,从网上非常容易能够找到,而这种景观和我们的设计是有差距,这个就是自然,自然景观非常广大,鬼斧神工。

人类的设计是有限的,刚才有位在提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但是人类肯定是离不开自然。人类在自然之中是有限的,包括设计也是有限的。我们今天谈景观设计,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谈,到其他的行业如何去谈,你脱开了这个环境又怎么去谈。景观设计,我认为是发生在人聚居的土地上,什么样的土地上发生这样的景观设计,还是回到地球,地球只有在晚上的时候能够把人类聚集的区域有所展现。这个是欧洲中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聚集地只是其中一部分,与大自然相比,人类聚集的地方其实是很小的,我们坐飞机经常会有这种感受,从一个很喧闹很拥挤的城市飞到天长之后能看到更多的是自然、山脉、河流、海洋。所以景观设计空间,我个人认为其实是有限的,不是我们什么都能,而且我们在有限的设计范围之内,还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这是和,我们再近一点看,从聚集地的角度可以看出人类活动的密集程度。这个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周边还是绿的,但是越往中间越黑,这个也表现出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介入状态,很有意思。现在大量人都在说,城市现在定了,怎么用生态文明的手段让它恢复活力,确实是这样的。

城市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必然,是顺应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城市越来越大,也是说明生命力很强,有更多就业的机会,人越聚越多。同时从社会组织意义角度看,生产效率也非常高,饼摊大了之后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劣。我们看到国外有些贫民窟在山上很密集,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这是深圳,在这个地方我就不知道怎么做景观,当然屋顶我们现在讲海绵城市,可以做改造。

乡村,我们关注的很少,刚才王教授刚才也讲了,有一种生产性景观。对自然的理解我也会说,乡村也是有问题,城市过渡的聚集之后使乡村,城市有一种吸血效应,使农村空心化,土地生产效益下降,这是大家都能够理解,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认为主要是二元的结构。这跟经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确实面临着挑战,我想问题很大了。作为景观设计师来说,我们要知道处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乡村看起来或是很美,但是人很少,乡村需要我们去做规划去做景观设计,或者说需求也并不足,城市里我们怎么去做,乡村里我们怎么去做,对于广大的自然又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景观设计的本质:我们要干什么,刚才刘教授也谈到这个。

人类走着走着忘了出发的目的,本来人类和城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调,这些都是对的。人定胜天,甚至我认为以人为本,如果片面的以人为本的话也是不对的,要不要以自然为本,要不要以植物、生物、动物,要不要以他们为本,怎么与他们共同享有地球的资源,国外的专家也分析这个问题,也关注自然生命力的问题。实际上,我专门写过一个以人为本的思考,我们太过于强调这个东西,实际上人类过于把自私的一面表现在城市建设当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乡村对自然的一种抛弃,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和乡村离自然会越来越远。我主要是想引出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做一点什么,景观设计的主题就是人和自然,景观设计核心就是如何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是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从这个角度应该着重去关注的,从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我个人大致总结了一下,我想能不能用心相自然做一个概括。

这里面稍微解释了一下文字的东西,心相肯定有心,情感、思维,我认为是一种内在的问题。这个再上升的话有很多哲学都可以去思考,包括一些佛学,包括我们跟道家等等都可以联想,都可以深一步的挖掘。心相,就是由内而外主观的物化,刚才很多专家讲了都是不同的校对,我的角度希望是站在一个设计师的角度,为什么这么去分析提心相自然呢?我认为所有的景观与我们设计师参与的景观,最终表现这种物态化的东西一定是有人思考的,有人画图,根据图纸在现场做一些努力,最后达到这样一个结果。后面一定是有设计师在里面,有设计师在后面怎么物化才能做出来,我只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提出这么个观点。心相是设计师由内而外的表达,和书画艺术都是相通的,首先是有一种眼中之竹,是客观的映射,下面变成了胸中之竹,主客交融,最后变成了手中之竹,内化外观,对自然,对其他事物的一种理解。

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自然,自:自在、自由;然:这样、那样;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因为自然不同的角度也是一样,不同的学科都有不同的理解,对景观设计而言,我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环境。我认为自然对设计师来说,是三个层面,能够跟人接上的层级。再到宇宙就跟我们更没有关系了,那可能是原自然的东西。到了现自然之后,是一种世界,包括汪老师讲的生产性景观,自然人工,包括以往留下来的有人干预之后作为自然客观存在,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些就是说自然的山水,对我们是非常必要的。

心相自然应该从几个侧面理解,一个是一种态度,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以自然为本,另外是一种观念,刚才讲到景观是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满足两者的需求;另外还是一种方法,自然要内化于心,再由心外化于景观,这是我们的创作方法。还有我们的追求,我们希望用自然反映人性的真实,最后设计做的好了,跟你的人性、心性是密切相关的,用内心展现一种自然的美好。

还有,我把我们的项目做了适当的划分。如果说我们从两个层面理解的话,人和自然作为设计师能对应到的心相,心相和自然关联的话,把我们的设计可能有一个大致的归类,我们做的时候会有一个对应,有一个预判和思考。在心相占的成分大一点的时候,比如说在城市型景观领域,自然的东西很少,把这里面分成两块,一个是适用性的景观,功利的外化,功利是人的功能的需求;另外一种情感的外化,有一些艺术性的景观,可以归到这个心相上,心相成分会大一些;还有一个就是心相自然,自然的成分较大,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表现或者说利用,或者说维护,而生态型景观,刚才大家谈到的有很多。另外一种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我刚才讲就是现自然,是一种自然人工的结合,一些历史性的景观,历史是存在,我们怎么把它作为自然性来面对。

一个是心相自然适用性的景观,这个是西单,在北京的核心区怎么去做,考虑到使用人的需求,和人流量非常大。改造前人车混流,要考虑做更多的预测,要做交通分析,甚至要有数据去导出你的设计,这是最终我们做的。怎么解决人的功能,比如说真正的艺术效果是作为,其次更多是考虑到功能性的需求,怎么样的桥,人行桥跨越,连接东西的商街,怎么样把有限商场前的空间给划分出来,划出了功能空间,大量是穿行的人,中间是要有绿化,同时要把这些功能设施全部放进去,考虑到自行车,等车等等。这个基本上还是实现了我们人的思考。另外一个是北川,大家知道地震之后建了北川新县城,这是我们和中科院一起合作,在我们国内建成史上来说,也是最快的一次,在几年时间里因为是异地重建,大部分都是原地重建。我们这次做了很多这样的景观,其中关于驻区景观,灾民安置的空间,应该也是比较有功能,因为造价比较低,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钱,我们仍然希望有一些景观地域性,能够满足人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可能有一些低造价,反而会有一些特质,是当地乡土的聚集区,地上的铺装我们用最简单的材料,能够用它的方式做一个比较直接的表达,有些生态的东西,生态的材料,原地的材料,跟绿地的一种结合。

刚才讲的心相是基于人,另外是基于人自身,因为我们做过很多设计,外在条件不是很多。我们自己发挥的东西会多一些,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有一些艺术化的尝试。这个是郑州绿博园,我们做的比较刚硬,尝试用了些新材料,比较喜欢用景观手法去做,这是一种尝试。拉萨饭店改造,小小的池水,我们希望把远藏独特的状态能够在贵宾楼前的小水塘里有一点体现。万科的售楼处,也是人工的,我们把内心的这种更好玩的东西多做了一点尝试,也是特殊加工,特殊设计,到选样,到印制等等。第二个大层面就是自然的,也强调两个,一个是生态型的景观,我们希望能够尊重原址,这是无锡红山遗址公园,我们在周边做了一个入口区,这个里面包括农田,一些村落,我们想尽量留下这些村落作为服务设施,而不是更多的堆砌一些人为的元素,这是建成后的地面。更多是保留农田,做该做的地方,不做的地方就很放松,从而达到这样一个效果。

鸟巢做的时间比较长,我们确实有一个理念,以绿色奥运做最后的体现。作为景观来说,我们的各个专业的技术都有,作为景观来说我们就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贡献,这个是大量现场的树,本来鸟巢就很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局当时的批复是所有树都要砍掉,没有硬性指标。既然提出绿色奥运,我们就应该做实,希望把这些树保留下来,我们要到现场去量去标,有些还要就地就近的移栽,而且地下管线非常复杂,各专业之间协调力度非常大。要是没有这种观念的话这个事根本做不成,我认为很多生态的东西,不光靠的是一种理念,你要有一种有力量的观念融入在每一个项目里,这样才能推动这个东西。这个植物,我说的自然是真正的原住民,我们人类为了搞一个活动对它做了一点的启示,怎么寻求这种平衡,这是我们应该思考。

对自然关注有人介入历史性景观,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大家越来越重视,我们做了几个项目的申遗,最近几年都有参与,申遗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大家要用什么样方式对待。你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自然,你要尊重自然,然后你再去做你的设计,这样你的设计不就是展现自我。把能保留的都保留,这是布达拉宫。最早我们介入之前,跟我们看到在北京路上拍的照片,现在大量照片是后面有水的,也就是我们原来怎么保留龙王潭如何开放出来,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实,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更多的是人文场景,大家在里面其乐融融,真正说景观做了多么具有表现力,我们并不追求这个,这个是让我们非常高兴的事情。这个桥为了景观的需要,你看我们也有船,还有一些小的游船,布达拉宫里面我们是一个配角,还有就是丝绸之路的申遗。我们也做了长安未央城的遗址公园,还有一些遗存,在人类文明的集结下的,看着很简单,有很多地方用了原来的东西,但是后面还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座的一些标识要标识清楚,把标识系统做清楚,这是保留原来的,做一个展览性的景观。做设计,返回到设计师要考虑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自然和城市,城市和动植物的关系,不仅仅是以人为本。

我认为,做设计首先要考虑人和自然、自然和城市、城市和动植物的关系,而不是仅仅“以人为本”,只考虑人类自身的需求。

我所追求的“心相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对设计师而言是抒发内心对自然的感受,相为自然,与心相印;对城市而言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自然逻辑,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组人强行规定的,而是在延展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必须要回应自然的东西;对自然而言,是延续自然界的生态准则,保持人类文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