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实现三峡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

时间:2015-10-11 08:45来源: 作者: 点击:

实现三峡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
国内外专家发言摘登

从长江经济带大战略看三峡城市群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

第一,我们知道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是我国连接中东西地区和沟通南北方的重要纽带,所以在未来我国协调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大战略中,长江经济带处于枢纽地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改革开放以后,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剧,但这种情况在不断的改变。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省际和上中下游差异空间的缩小,主要是由于长江三角洲发展水平高了,他的经济增速在放缓,而国家其他城市经济增长在加快。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其他城市都是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高速发展。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沿海经济带来拉动的,但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增速减缓的新常态发展阶段。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速在减缓,所以未来长江经济带将成为继沿海经济带之后,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带。

第三,从长远发展来看,要推动三峡经济区的建设,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接合部的发展。建设三峡城市群有三个方面的国家战略意义:一是与武汉两大特大城市之间,长达上千公里,要带动这一中间地带发展,需要实行中心化战略。二是三峡城市群处于长江中上游的接合部,三峡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中上游地区协同发展。三是可以解决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三峡经济区的绿色跨越。

从战略重点来看,我想讲四个方面:一是要加强产业发展,提升三峡城市群的产业支撑能力。二是要推进三峡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包括规范产业发展、资产体系等等。三是要增强宜昌的中心功能,包括宜昌与周边地区相互服务的中心功能,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四是三峡城市群有大量的生态功能区,要建设成一个生态型城市群。(曹阳)

充分发挥三峡城市群的聚集效益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副秘书长 斯特凡·开普斐勒

“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的召开让我们明白,不能将各个城市建设孤立开来,而应当将其置于更大的城市群和经济体系中。这一体系涵盖从国际规模到地方规模等各种不同的规模。中等规模的城市群历史悠久,作用显著。我们都知道,当各个城市在激烈竞争的同时,邻近的众多城市也经常合作,这促进了区域繁荣,提升了所有城市的国际化水平。通常,城市间的这种联系往往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今天备受关注的依然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还有水路——全世界大多数地方沟通城市联系的最古老、最自然的天然通道。我们不应当低估铁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重要性,也应当充分认识河流系统的潜力——从长江到密西西比河、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无不如此。

近来一些经合组织的工作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城市联系的潜在益处。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称之为“聚集经济”,旨在扩大城市规模。就生产力而言,规模的大小至关重要。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只有特大型城市才能实现繁荣。事实远非如此,我们的分析表明,若中小型城市能同其他城市保持强有力的联系,那么就能帮助他们创建丰富的城市网,而这种城市网能给他们带来大城市的各种聚集效益。而且,密切联系的城市能从邻近城市处“借助”聚集效益。例如,若居住在城市周围300公里半径内的人口翻一番,那么城市中心的生产力就能上升1.0%-1.5%,这种效益不仅仅只限于各个城市本身,而会给城市所处的整个区域带来繁荣。一座200万人口的城市就能给周围200到300公里的区域带来增长效益。因此,高度重视城市群建设意义重大。

我们应当重视长江沿岸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这对于中国目前“一带一路”政策而言至关重要。如果能建立有效的联系,这一政策将不仅能促进中亚大多数地区的联系,而且也能加强长江地区和大部分中国西部地区的联系。(曹阳)

寻找宜昌发展新坐标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 秦尊文

2001年7月,我首次提出将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2002年,我提出了建设以宜昌为龙头,包括荆州和荆门在内的城市群;2008年,我率先使用“三峡城市群”这一概念,可以说宜昌的坐标系,定位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我认为宜昌应该寻找发展的新坐标,在巩固原有定位的基础上,抓住建设三峡城市群的机遇,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有这么几点理由:

第一,宜昌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从2003年湖北省决定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来,宜昌经济总量在中部地区每年超越一个城市,现在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城市当中仅次于洛阳,排在第二。“十二五”以来,宜昌的GDP与洛阳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按现有的增长速度和发展势头,宜昌成为“中部非省会首位城市”指日可待。

第二,宜昌具有较大的城市规模,全市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5万,其中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50万人。今年国际有关组织在8月14日公布了百万人以上的城市排名,到今年7月1日为止,全球过百万人口城市一共是536个,宜昌居第456位,比2012年前进了25位,平均每年向前移动8位。

第三,宜昌有较优的营商环境,宜昌市是湖北省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的市场准入、简政放权、投资制度、社会信用、行业监管、综合执法等方面的改革,晋升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以2014年年度为主要考核评价区间对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排名,宜昌跻身百强,居第76位,比2013年的第101位前进25位。

第四,宜昌在长江流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宜昌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地位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宜昌独有的三峡物流中心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可以说三峡畅则长江畅,中部通则全国通。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断档,如果不建设三峡城市群,没有宜昌作支点,长江经济带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王夙志、顾志辉)

尽快建成三峡物流枢纽和制造基地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三峡黄金水道的形成,给宜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峡大坝建成后,过去主要是三大功能:发电、防汛、运输。现在发电和防汛的功能已经充分发挥出来。运输功能的发挥,完全超出了我们原来的预想,从重庆到宜昌的600公里合川式水库形成了一个黄金水道,每吨货物每公里的运输成本降到不到3分钱,也就是说把1吨货物从重庆运到宜昌只要18块钱的运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通过这条黄金水道,把西南的货物资源和华东的经济区连在了一起,而且发展的潜力还很大。西南正在修建的5条铁路,将会把西南、西北、华中、华北紧密联系起来,再加上西南水运的快速发展,黄金水道将改变华南、华中的物流方向和经济布局。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甚至是未来中国经济都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宜昌地处三峡大坝,这就是给宜昌发展带来的机遇。

建设宜昌的物流枢纽,疏通长江中上游物流的咽喉是当务之急。因为把翻坝物流体系搞好了,形成一个物流枢纽。一部分货物可以通过船闸直接到,一部分货物可以就地翻坝,通过铁路运到武汉再上船或者南北输送,还有一部分货物通过铁路、公路,北边到华北,南边到华南,就地疏散。

路过的东西多了,可以形成一个物流储备中心、贸易中心,建立一个大宗物资市场,在这里进行交易。有些物资储存在这个地方可以就地加工,变成深加工的产品再往外输送。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设三峡的物流枢纽和制造基地,通过PPP模式把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体系完善起来,建立一个完善的输运体系,使宜昌城市化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增强宜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吸引能力。(王夙志、顾志辉)

加快三峡城市群水运建设引领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 吴澎

近年来,随着长江航道梯级渠化和航道整治,三峡城市群所在长江干支线航道通行水平有所提升,港口规模逐步壮大,加快了中上游综合交通体系的结构调整,在引导城市群产业集聚、产业布局、原材料的产成品调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中,地处宜昌的三峡工程对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的贡献不可估量,三峡大坝2003年蓄水后,货运吞吐量提前19年达到建设之初的预期水平,沿线各城市拥有的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数量都已经增加,港口的吞吐量逐年攀升。创造了全国45.6%的GDP,已经成为沿江地区产业带发展和沿江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峡城市群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水运是三峡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2014到2020年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铁路、水路、公路、港口及物流园等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绿色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点。三峡城市群正好可以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走廊的建设,注重城市间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通区位瓶颈,进一步增强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撑能力。

未来,三峡城市群要不断拓展三峡工程航运效率,提高三峡通货能力;构建以水运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宜昌三峡枢纽港的建设,大力发展长江中上游翻坝物流体系;注重水运发展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全局考量,统筹把握做好五个对接;从体制、机制、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方面入手,推进水运一体化发展。(严晓冬)

城市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吕政

第一,黄金水道与经济腹地的关系。10多年前,湛江港从全国数一数二的大港突然排名到10多名。而宁波港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港。宁波和湛江两个大港的发展说明什么?说明城市发展必须要有经济腹地,宁波港的南面和背面有温州、金华等大量制造业基地,所以宁波港跻身中国十大港,而湛江港在雷州半岛的边缘,而雷州半岛是一个农业地区,能源也少。

第二,小城镇的发展与城市群的关系。中国的城镇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现在城镇群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资本向权力中心集中,形成一城独大。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怎么推进城镇化?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小城镇怎么办?那就要靠“三条线一大片”,第一条线是一条输电,改变生活和城市生活方式;第二是高速公路连接线;第三是信息高速公路线,使产品能和世界连接起来,开拓一大片世界市场。中国既要培育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同时也要发展小城镇,让小城镇形成有特色的产业,把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和田园牧歌的农耕文明结合起来,就像习近平主席讲的“城镇化也可以保持青山绿水”。

第三,房地产与城镇化的关系。房价高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若真想推进城镇化,能不能首先把房价降下来?现在降不下来,能不能使它的涨速慢一些?中国的合理房价应该是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房价把国内内需搞死了,凡是房奴每个月首先要还贷款,哪里还有钱去买化妆品、生活用品?国民经济是一个体系,要形成合理的利用率,不能只是房地产开发商赚钱。房价高了以后,企业必须要高开工资,政府要提高公务员的工资,如此一来,提高了劳动成本,却削弱了工商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经济发展。(裴姝婧)

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三峡城市群的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汪同三

三峡城市群从经济学上讲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又是我国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需要进一步来谋划区域发展新格局,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区域经济起步的。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大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了11个省市,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了全国的40%,横跨我国中东西三大区域,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三峡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支点。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背景下的一个支撑点,三峡城市群的发展一定要符合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

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里面规定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一系列重点任务,其中第七点提到要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打破行政规划界限和壁垒,形成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制。这一条应该成为三峡城市群建设的重点。三峡城市群不仅是湖北的事情,也是重庆市和省的事情,如何把这三个省市协调好,统一行动起来是真正发展好三峡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工作。

最后,我想提几个建议。

第一,三峡城市群是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区域,要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按照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使三峡城市群能够发挥好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作用。

第二,要努力落实国务院文件提出的“有效缓解中上游能力瓶颈,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的任务。

第三,坚持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利用宜昌、恩施、神农架地区的水利、旅游、矿产和农业资源等优势,荆门、荆州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以及重庆、湖南相邻地区各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放大区域整体优势。

最后一个建议,宜昌周边是山区,其中不少是贫困地区。因此发展三峡城市群的时候,要高度重视解决这个区域内的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