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建筑设计艺术的因势利导

时间:2015-09-09 16:49来源: 作者: 点击:

 杭州富义仓,保护第一、修旧如旧

老建筑不仅是现代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记录一个城市社会历史发展的样本。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建设一直都以推倒重来的方式进行,根据“与国际接轨”的标准需要,一些急于跻身于国际大都市行列的城市成了建筑设计师们的赛场,如何改变现有的开发模式,有效地对现有的建筑资源实施再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梁思成先生曾说,对文物要“修旧如旧,带病延年”,文物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要让它带病延年。对文物、世界遗产、历史保护建筑如此,对城市中的老建筑也应如此。城市中大量的一般性老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产业建筑等,它们没有立法保护的护身符,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被简单地从城市中“擦除”的命运。事实上,不同时期,包括古代、近代、当代,其中为数众多的优秀建筑的共同特征均是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文化观念,从历史连续性的观点来看,不是少量“文物建筑”构成的“点”,而是大量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一般性旧建筑形成的“线”和“面”构成了城市面貌的历史。历史是连续的,保留也应当是连续的,不同阶段都有一定的一般性建筑留下来,城市才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

对城市老建筑的再利用是一种对闲置的或功能不适用的建筑与空间的再利用,其目的不仅限于对老建筑的保留与保护,更是要通过建筑师的神来之笔重新开发老建筑本身的潜力,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再利用首先不是一种消极保护,而是积极地开发与利用,旨在延长老建筑的生命周期;再利用不仅从建筑的外观上要实现一种历史的再现与延续,更要从精神上重塑老建筑能够带给现代都市人的一种追求与怀念。

在城市化扩张迅猛的当下,面对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城市印象,面对工业化遗留下来的制造厂、仓库等建筑群体,面对衰败的历史文化街区,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来缓解过度物化社会下人们的心灵恐慌。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既不能被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能纯粹成为城市展品,更不能盲目地开发利用,如何判断其使用价值,如何把握改造的尺度,如何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来建设,都是产业类建筑改造所面临的挑战。单纯为了旅游而开发,或者为了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也许未必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产业类建筑。只有将改造尺度、社区文化以及居民活动等内容纳入建设过程的考虑因素中,才能更好地使得该地段和谐稳定地发展。

2006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启动以来,杭州市的运河综保及沿河文化建筑遗产保护和改造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延续城市文脉、拓展旅游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等7个遗产点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其中富义仓等产业类建筑不仅记载了杭州市近代产业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深厚的地区文化底蕴。

当下产业类建筑修缮方式不外乎将其维修至建筑建造时初始状态,不留维修痕迹;或是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维修痕迹经过弱化协调处理与原有部分基本一致;再或是按照不改变原状原则,对其进行最低干预,并且强调维修痕迹的明显可识别性原则。其第三种方式既可以将“新”的建筑和建筑的历史部分区别开来,又可以在远观时显得和谐统一。富义仓在复原程度上,以柱础至柱顶石为界并不修复木结构以外部分,对现存的建筑保留其总体平面布局,对毁损建筑保留其遗址位置,在局部墙面和内部环境上适当添加了时尚元素和现代构件,尽可能少的对整体风貌和建筑外观进行改造。其立面上基本保留了白墙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和附近的若干历史地段可谓相得益彰。总而言之,富义仓的改造建立在识别既有建筑被赋予的时间感上,这种时间感是需要让人们去感受时间流动的整个过程。它们没有过度的美化,也没有一尘不变的复原,而是能够让置身此地的人们感受过去,享受今天。

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富义仓地处运河三岔口,分别由三座石桥与霞湾路、湖墅路以及霞湾公园相接,既有创意产业的办公功能,又承载有休闲和游览功能,在面对整个地段的较大人流和车流时,组织有序的动线走向尤为重要。富义仓的游览路线包含贯穿粮仓的主轴和沿运河的滨水步行道两部分,前者将办公空间和内部业态串联起来,后者则是连接了古水街环楼和遗址公园。这种形式给予了使用者和游览者更多自由选择的路径。富义仓的开放式布局不仅仅体现在动线的分布上,更体现在周边场所环境的营造之中。富义仓附近的水系、道路、桥梁均蕴涵着大量历史信息,对见证当时的历史、研究当时的布局和保存历史的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富义仓遗址公园保留运河原本的支流驳坎、码头等景观,让使用者自己来挖掘和想象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意境。

与中国传统建筑相比之下,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典型地中海式建筑与当地地理地貌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建筑风格与所处环境的合理结合。九曲花街地处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于此便应运而生出具有美国特点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地中海建筑原指欧洲地中海北岸一线的建筑:它们有纯净的白色和众多的回廊、穿堂、过道,以便增加欣赏海景的活动范围,并且利用穿堂风形成对流达到降温的效果,再加之海滨融融暖阳使之拥有了特殊的语言和符号元素。而这里的建筑独特却不孤立,并不是仅仅因为与环境良好地相容性,另外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协调也使众多独立的建筑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艺术。

一踏入旧金山伦巴底街,最令人向往的路段莫过于街道经过俄罗斯山时那条与平面有40多度角的“九曲花街”,因有九个S型大转弯而得名。它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四季如春,即使冬季也有繁花装点街道,也因当地与地中海气候相得益彰的建筑风格、曲折的交通道路和太平洋的海滨风光相映成趣,共同生长成为了一片有生命力的建筑群,花街的道路并非都是坡路难行,在曲道最顶端有一段坦途,并修建着有轨电车,电车途径街道的房屋鳞次栉比沐浴在阳光下,原本为了改善交通的简单街道俨然成了旧金山最美的风景。在花街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与旧金山市区不同的是,这里的房屋整齐但不统一,每一处居所都以最恰当的方式相互组合成一个体系,多了就显得拥挤,少了便显得空荡。

在北美西海岸的加州并不是到处都洋溢着典型地中海的艺术优势,许多繁华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仅仅是保留了地中海建筑的柔和色彩与凹凸有致的墙面,忽略掉了回廊和长廊等复杂的结构,并且以现代化材料代替了精细的手工,使改良后的房屋更加适应城镇里人口活动较为密集的特点,但它们并没有减少艺术美感,所以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一家居住者十分在意周围居住者的居住环境,例如邻居花园是否按要求修剪或者外墙时候定期粉刷。不得不承认整体建筑艺术的保持与前期的规划和后期的维护关系密切,国内我们常会见到许多住家户私自根据个人需要对民房进行非法改造,此类不正确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到设计者对地区整体规划的实际效果,更严重的会危急居住安全。

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院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特色与情怀。而在老城、古镇、村落的改造和更新中,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实际使用功能,并没有尊重原有的历史信息和建筑风貌,使得许多古民居粉墙黛瓦的原始模样已不复存在。一方面城市人口密集、传统院落濒临消失,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内心对传统院落的人文情怀却依然深厚。

四合院作为合院建筑的一种,是老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十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许多家庭的迁出和建筑的老化,如今大多都变成了破旧的大杂院。作为住宅建筑来说,旧的四合院房屋结构缺乏很好的保温和密闭性,如若只进行一般的简单改造,又会损坏原先的木结构。更重要的是,四合院房屋的结构本就连在一起,分属不同的家庭,重建结构极有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和隐私。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没有人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对还留在这里的居民而言,翻新或者重修建筑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又往往要远超其承受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设计实践导师,亚洲实力新锐设计师琚宾在谈到四合院的商业用途改造时说,目前还很少看到有把四合院改造成商业空间做得好的,即使是安缦酒店,里面也有很多遗憾和缺陷,主要还是因为传统院落的一些功能需求与当下是有差异性的,如果去改造它就意味着必须改变其形态关系、动线等,而要想改变动线就意味着要改变建筑本身。然而对于商业空间来讲,花费大成本地改造与短期租赁关系又是相悖的;对于顾客来说,去到此类商业空间一般也都是为了体验;所以商家在改造时通常采取策略性的处理方式。

可以看到,要在最大程度保护四合院的原貌、修旧如旧的同时,实现对四合院的合理改造和利用,困难重重。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将探索适合旧城保护的危房改造模式,保护北京特有的四合院,通过维修,在改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更好地将四合院保护起来。从2005年开始,北京东城区对辖区内10个街道包括危旧房在内的平房进行微循环改造,改造将保持胡同——四合院传统邻里形式,以中式灰色调起脊式平房为主,围合成院落形式。而大栅栏重修200座四合院的整体改造也正在进行中,尽可能还一个原汁原味的古都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