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21 10:42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凤凰传媒中心大楼
位于东四环以内、朝阳公园西南角的凤凰传媒中心大楼,自2014年建成开放之后陆续举办了几场活动,建筑空间颇受好评。它那圆滑饱满的玻璃外墙以及像“莫比乌斯环”般的拓扑造型,与周遭方正大楼截然不同,又与不规则的道路、转角形成和谐关系。
而近日在这座建筑东头一个开阔的阶梯空间里,凤凰中心的设计和建筑方“UFo建筑工作室”发布了成立十年来的工作总结专辑。在这个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内部,同时还举办了一场作品展览以及论坛,试图借此来展现业内人士对于工作室所隶属的、国有机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体系的思考。
失落的十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际上是中国本土建筑师最失落的十年。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面,中国重要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原创设计权几乎被境外建筑师所垄断。”UFo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邵韦平在发布现场举行的论坛上这样说道,“新世纪十大建筑只有国家体育馆是由本土建筑师独立完成,剩下全是境外建筑师原创。”
即便是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国内的建筑现状也不容高估。“很多建筑概念还是很不错的,到实施层面上做得很惨不忍睹——反映出我们国内目前建筑控制力还是与整个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有很大距离。同样从城市规划方面也出现了千篇一律品质低劣、缺乏文化的一些问题,这构成了十年来的一种总体现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BIAD UFo(Un-Forbidden office)建筑工作室从建国时期便成立的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北京院机制改革以来最早成立的工作室。他们既拥有“大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又有独立事务所在设计思考和操作模式上的自由空间,成为中国建筑界内一个颇具意义的实践体。
尽管邵韦平指出近年来地标性建筑如国家大剧院、银河SOHO的设计方案都由国外明星建筑师包揽,但在其之后发言的独立策展人姜珺却用图表展示——这些建筑项目的细节规划和具体实施环节中的绝大部分工作都还是由国内建筑机构,尤其是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统领,更不用提政府性的建筑规划项目,诸如中石油总部、北京国际图书城、西单文化广场等。
在2013年维也纳MAK美术馆策划的建筑展览“东方愿景”上,姜珺以论文研究的形式、全方面地梳理北京设计院这一独特历史产物的来龙去脉。在本次UFo论坛当中,他再一次向观众介绍了这占据新中国建筑行业重要分量、却并不为人所熟悉的机构背景。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1949年,原名“公营永茂设计公司”,是与大型国有建筑设计咨询机构。其4000多名员工、在全国各地设有13家分支机构的庞大规模,以及包含国家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国有企业等等在内的广阔客户资源,使得设计院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建筑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半壁江山都是设计院做的。”姜珺说。
探索新模式
“在这样的平台里面仍然有很多惯性,甚至是一些消极的问题。社会上很多项目通过这样的大院完成,但是成果并不理想。”邵韦平坦承,“和整个发展方向相悖的一些习惯也在影响我们,我们的工作室希望通过努力摆脱消极的因素,能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势相吻合。”
近十年来,面对来自民营和海外设计团队的竞争压力,以及自身对于市场化定位的重新认识,设计院体制开始在改变中寻求突破。UFo建筑工作室正是这些尝试中最值得关注的团队之一,完成了许多颇受好评的大规模原创作品,并与国内外顶尖建筑师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比如北京CBD核心区规划、世博会主题馆、奥林匹克花园中心区下沉花园规划等等,这其中最引以为豪的便是论坛举办地凤凰中心。
这座建筑的整体设计逻辑是用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外壳将具有独立维护使用的空间包裹在里面,体现楼中楼的概念,两者之间形成许多共享型公共空间。连续的整体感和柔和的建筑界面和表皮,南高北低的体量关系,既为办公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又巧妙的避开了对北侧居民住宅的日照遮挡的影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对它表达了毫不掩饰的赞誉:“我觉得这个建筑应该是最高程度的实现了建构的理想化——建筑形式清晰地表现结构逻辑,结构和材料结合产生作用。”
“它的表面幕墙或者本身所用的材料,使得人、水、周边的环境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充分体现了环境的特色和细部,这种场所的建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说,“另外就是数字化,在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他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不是建筑设计而是建筑产业的模式。它不可低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工业的未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