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既要重组国企更要放开市场

时间:2015-05-13 11:21来源: 作者: 点击: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目前国资委确定了下一步的国企改革重点,央企将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央企数量有望进一步缩减至40家(4月27日《经济参考报》)。

国企改革是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企改革的总纲领,按照总纲领要求国企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顶层设计和方案制定。此前,多次传闻将要出台但最终无果,其中重要原因是高层对方案“不满意”。足以说明最高决策层对本轮国企改革的重视程度。

从新华社旗下的主流官媒传出的消息应该是官方意图,是可靠和准确的。如果央企从目前的112家合并重组为40家,那么,将减少64%,这个改革力度之大是罕见的。

从报道透露的消息看,笔者认为,这轮央企改革的思路是对头的。在目前国有资本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两大类基础上,先从商业类国企领域,特别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对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大企业大公司集中充足和整合是完全必要的。当前在核电、水运、铁路、石油石化、电信通讯、银行金融部门等,很多行业内都存在不止一家央企,有些行业甚至有六七家之多。造成国有资本自家人打架和恶性竞争的混乱状况。在国内恶性竞争,可能使得国内消费者受益;而在国外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则出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合并南北车的目的就在于此。

大幅度压缩重组兼并合并央企国企是抓大放小、集中国资优势资源、握紧拳头,确保国资保值增值的最为重要的改革之路。

这轮国资国企重组兼并改革,缩小企业数量与瘦身应该同步进行。对业务同质化很强的央企进行大规模合并,比如:石油石化、电信通讯、铁路建设、海运航运、重工系等,实现握紧拳头、形成合力对外竞争的目的。

对于央企旗下的子公司、子企业等要坚决予以瘦身剥离资产,推向市场。比如:目前112家央企旗下共有277家A股上市公司,除了主营业务外,其他附营附属性业务都应该彻底推向市场。

另外,在央企加大兼并重组合并改革的同时,立即启动中央金融企业的重组兼并合并改革以及部门国企、地方国企的改革。特别是中央金融企业改革多年来止步不前、成为了世外桃源。中央金融企业重组兼并合并的任务更大、更繁重。

就以目前国有银行为例,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都是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非常强,现实中恶性竞争包括争夺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客户已经成为常态。结果是几败俱伤,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和国有金融企业形象。按照兼并合并重组思路,这五大行完全可以合并为中央直属的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都有合并为一家的可行性。

在加大央企、国企、国有金融企业重组合并的同时,必须完全放开国资原先占领的市场。央企合并后一个担心是出现新的垄断。垄断是市场的大敌,是市场经济机制的破坏者。

怎么办?放开市场是唯一出路。向谁放开?向国内民资放开,向国际资本放开。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壮大,避免因为滥用市场垄断可能出现的对消费者的实质性利益损害。按照第一步央企重组合并的是商业类国企领域,特别是完全竞争性行业。这些领域行业向民资、外资放开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石油石化、电信通讯、铁路建设、金融银行等领域都应该完全彻底向民资、外资放开。

放开的目的在于构建真正的市场化经济运行机制,即:充分竞争、公开透明的市场体制。如果能够在央企兼并重组领域通过放开市场,很快崛起一批民资外资企业,形成与国资国企竞争的局面,那么,央企重组改革就取得了重大成效,中国市场机制完善就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当然,从根本上改革央企、国企、中央金融企业,应该实现一个大的转变,即:由国企直接管理央企国企,转变到直接管理和运作国有资本。将央企、国企、中央金融企业彻底放到市场中游泳,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而不是官府掌控的主体。不妨对国资实行逐步退出战略。基本思路是将商业类国资通过二级市场出售方式从国企里退出。让国资退出的这部分国企成为真正的股份制企业,成为与国企、民企、外资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现阶段可以先从央企非核心业务尤其是三产,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出售的方式做起。

从长远看,所有央企都可以采取在二级市场出售国有股份的形式,实现国企的脱胎换骨的根本性改革。将出售的国资可以充实社保资金缺口。同时,国家成立若干大型国资运作运营公司,在二级市场进退自如地实现国资经营或者根据需要控制所有行业领域的目的。

这一招将彻底将国资国企这盘改革大棋走活了。比如:国资运营公司在竞争性强、纯商业运行领域行业仅仅从事通过公开透明的二级市场以盈利为目的的财务投资,不追求控股地位。而对于公益类的企业,则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份形式实现以控股为目的的国资投资。当然,日常也可以根据运营需要卖出股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控股,关键时期随时可以购入股份控股。

这将彻底实现国家由过去直接管理国企,转变为通过二级市场购进与卖出、进退自如的经营管理国资。使得国企成为真正的企业,使得市场机制成熟度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