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12 02:38来源: 作者: 点击:次
2014年10月29日,市政府转发上海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上海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从政府行政层面大力推进BIM技术的发展,并明确规定:2017年起,上海市投资额1亿元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市重大工程,申报绿色建筑、市级和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施工等奖项的工程,实现设计、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等六大重点功能区域内的此类工程,全面应用BIM技术。
此举堪称“破冰”,在中国BIM界引来一片叫好声。自2002年,某国外软件公司在全球率先提出革命性理念BIM以来,BIM的发展在这十年间有了很多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大量的“BIM项目”涌现,如此多的建筑设计实践,让我国的BIM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些所谓的“BIM项目”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将BIM应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呢?为了BIM而BIM、应付招投标……这样的实践并没有触及BIM技术的核心,也就更不能获得BIM所带来的真正价值。上海市政府的这一举动为何引来一片叫好,只因为,我们要看到BIM技术的真正落地了。我们看到住建部制定的《“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的“BIM作为新的信息技术,要在工程建设领域普及和应用”的要求正在被切实落实,BIM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政府缘何以如此大的决心推进BIM技术在上海的落地和全面发展?记者对上海市的勘察设计企业进行了采访,他们告诉记者说,除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新定义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思想以外,BIM技术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工程建设是一个典型的具备高投资与高风险要素的资本集中过程,一个质量不佳的建筑工程不仅造成投资成本的增加,还将严重影响运营生产,工期的延误也将带来巨大的损失。BIM技术可以改善因不完备的建造文档、设计变更或不准确的设计图纸而造成的每一个项目交付的延误及投资成本的增加。它的协同功能能够支持工作人员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每一步的结果,并通过计算检查建筑是否节约了资源,或者说利用信息技术来考量对节约资源产生多大的影响。它不仅使得工程建设团队在实物建造完成前预先体验工程,更产生一个智能的数据库,提供贯穿于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支持。它能够让每一个阶段都更透明、预算更精准,更可以被当作预防腐败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运用在政府工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个全BIM项目--总高632米的“上海中心”,通过BIM提升了规划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据有关数据显示,其材料损耗从原来的3%降低到万分之一。
但是,如此“万能”的BIM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认同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是BIM标准缺失。目前,BIM技术的国家标准还未正式颁布施行,寻求一个适用性强的标准化体系迫在眉睫。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BIM技术10%是软件,90%是生产方式的转变。BIM的实质是在改变设计手段和设计思维模式。虽然资金投入大,成本增加,但是只要全面深入分析产生设计BIM应用效率成本的原因和把设计BIM应用质量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的可能途径,再大的投入也不在话下。技术人员匮乏,是当前BIM应用面临的另一个问题,现在国内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缺口。地域发展不平衡,、上海、广州、深圳等工程建设相对发达的地区,BIM技术有很好的基础,但在东北、、等地区,设计人员对BIM却知之甚少。
当前我国对BIM的应用有优势、有问题,BIM技术正成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BIM技术也和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产生交叉和互动。上海市政府就对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提出要求:建立BIM云平台,实现工程设计行业的转型。据了解,该BIM云计算平台涵盖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的电子交付,2017年试点BIM模型电子审查和交付。现代集团和上海市审图中心已经完成了“白图替代蓝图”及电子审图的试点工作。同时,云平台已经延伸到BIM协同工作领域,结合应用虚拟化技术,为BIM协同设计及电子交付提供安全、高效的工作平台,适合市场化推广。
BIM对勘察设计行业而言是机遇,这毋庸置疑,如何在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中抓住机遇、握住先机,则是每个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