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6-11 10:43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摘要:苦旱已久的云南一直在寻找一个解决方案,滇中引水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如果一切顺利,这一条长达877公里、耗资680亿元的“滇中引水”工程,将于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云南干旱纵横的大地上轰轰掀起。
4月22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发表署名文章《4年大旱教训深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称,滇中引水前期工作成效明显,项目进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工程规划经水利部批复,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正待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大学环境生态学教授、云南保护母亲河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段昌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滇中引水工程实施之后,滇中6州市(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主要区域的发展长期受制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如果一切顺利,这一条长达877公里、耗资680亿元的“滇中引水”工程,将于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云南干旱纵横的大地上轰轰掀起。
然而这一曾屡遭搁浅的宏大工程,其后依然交织着关乎云南发展之路的各项争议。
比如,一方面滇中工业区的崛起被认为将进一步抬升云南经济总量的高度;但另一方面,滇中城市群的工业规模扩张,本质上又将加深缺水-用水的死循环。
快在工业慢也在工业
“请节约用水!”
这五个字在昆明的公交车电视广告、当地政府内部的公告提示中反复出现。一场突如其来的短暂小雨,也必定会拨动人们的心弦,以至于当地媒体不惜版面加以报道。
云南已4年连旱。
秦光荣在上述署名文章中说,4年来,云南全省九大高原湖泊平均水位下降超过了70厘米。在连年的干旱中,作为重点经济区的滇中旱情尤为严重,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全省一半。
2009年至今的连续干旱,已经造成云南全省41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7347万亩次,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96亿元,是之前10年直接经济损失总和252亿元的1.6倍。
文章说,云南人均水量6994立方米,为全国省份第三,但由于云南地形地势复杂,山高水深,这些水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用。
云南工业发展对水的刚性需求,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放大了干旱对经济的影响。“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用水需求提高,是云南大旱的社会原因。”
作为“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目前发现的矿产为142种,其中有54种保有量居全国前10位,铝、锌、镉的保有量则为全国第一——这驱使云南设立一条以烟草、旅游、电力能源、生物医药以及矿产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的路线。
以昆明为例,该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700 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全市工业增加值18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该市化工产业增加值要达到400亿元(含石油炼化),仅次于烟草产业及旅游收入增长目标。
一个例子是,正在上马的年规模千万吨的中石油炼油项目,按照当地官员的分析,整体带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将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
2012年,云南首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419.10亿元,增长16.2%。以当地官员的话来说就是,“云南的发展,快在工业,慢也在工业。这年,云南一跃进入了“中国万亿GDP俱乐部”。
“在多种公开场合,一旦谈到这个数据,官员们都非常开心。”昆明一位接近当地官员的知情人对本报记者说。
“工业强省”和“无工不富”的口号,不断在云南得到重申和强调。“云南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发展,重点看工业,关键看工业,难点在工业,突破点在工业。”秦光荣说。
云南在2012年《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通过5年的培育发展,实现全省129个县(市、区)工业园、产业园全覆盖,全省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5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0%以上。
但工程型缺水的窘境,已经成了云南的绊脚石,试图阻碍着“工业强省”的去路。
接下来,云南要做这样的事情——千里调水。
走在找水的路上
秦光荣在署名文章中称,要打破水资源困境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制约,“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型水利建设,尤其是"滇中引水"工程”。
云南省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胡桐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的牛栏江调水工程对于缓解旱情来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因为牛栏江水量小,并且水质污染严重。
现在的滇池,好比一个需要重新换血的患者。秦光荣这样形容滇池之水,“滇池的水现在还是一潭死水。”
公开资料显示,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年调水量34.2亿立方米,总投资估算为680亿元,建设工期10年。工程初拟以迪庆州德钦县金沙江奔子栏河段为取水水源,受水区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的30个县区,其中玉溪境内输水干渠长89.9千米,涉及红塔区、江川县、通海县。
云南对滇中引水工程至少已经进行了十年的闯关
记者梳理各方信息发现,“十一五”期间,水利部就已将滇中调水工程列为“十一五”重大水利前期工作项目,给予了前期工作经费支持。
2003年12月21日,云南省滇中调水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小组办公室与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滇中调水工程规划》合同。这被视为滇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但项目开局并不顺利。2004年6月14~15日,水利部水规总院曾在北京组织有关领导及专家对滇中调水工程规划任务书进行审查,未获通过。
2007年9月,云南省政协在昆明召开的“滇中调水恳谈会”使滇中调水再次被人们熟悉。此间,云南省政府适时公开的滇中调水的数个取水方案却屡受公众的质疑。其中,从金沙江虎跳峡取水的方案备受批评。
这种批评,除了基于虎跳峡人文自然环境的考量外,还有对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提出怀疑,对工程安全、大坝安全都有不同程度担忧。
在这样的情况下,2010年8月6日,云南省政府召开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决定舍弃之前争议较大的虎跳峡取水点,改为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的金沙江上游河段。
正是这个时候,滇中调水改为滇中引水。而取水点的上移,使得引水总干渠增加近200公里,工程原计划需投资约500亿元扩大至今天的680亿元。
2011年,云南连旱,当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锁定水利,滇中引水工程再迈一步。这年全国两会期间,“加快推进云南滇中调水等调水工程前期工作”一句话,写进了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云南团提交了《关于加强云南省抗旱减灾能力建设的建议》案,该案第二条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帮助推动滇中引水前期工作,争取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因水定产
滇中引水工程项目除了动态投资的680亿之外,胡桐元说,项目所带来的静态投资高达1000亿左右。他表示,资金上中央与云南省各按1/3进行配套,其余1/3通过发行地方债券筹集。
胡桐元称,由于金沙江的水量在400多亿立方米,滇中调水工程调水35亿立方米,调水量只占9%左右,因此不会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应当减少对绿化、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通过地下隧道施工。
段昌群对本报记者说,滇中引水工程能促进滇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通过滇中的发展带动其他地方的发展。“云南有很多地方都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他说,“发展不足就会导致到处发展,低效发展,进而破坏其他地方的生态和环境。”
因此,他认为,滇中引水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水利工程,而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它以解决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为切入点,进而破解整个云南发展不足、发展乏力等问题,同时也为解决该区域的水环境困局带来契机。
段昌群强调,滇中引水的前提条件是,还历史和自然的欠账,特别要把昆明长期挤占了的滇池生态用水还给自然,从而为滇池未来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创造条件,这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引水来置换滇池之水。另外,他说,滇中引水还要建立在滇中所有城市节约用水的基础之上,因为滇中引水的成本并不低。
段昌群指出,滇中引水工程如果实现,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可减免治理污染、保护滇池的自然义务,更不是把目前滇池的劣五类水简单一冲了之。“引水是战略发展的需要,不是回避自己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方面的责任。”
2008年,由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下称《规划》)。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教授杨树华曾参与主持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据其当时介绍,根据《规划》,云南大部分地区处于限制开发区域。
滇中城镇群则作为“重点城镇群”出现在《规划》中,这也是云南唯一入列的重点城镇群,包括昆明周边地区。“重点城镇群”是中国主要城镇、工矿集中分布区域,入列的共有19个。
胡桐元则称,云南目前的产业结构还相对落后,重工业的比重过高,他认为,云南的干旱与云南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段昌群看来,滇中地区在未来的产业选择上,长期存在受限于水的困局,“未来应因水定产、因水布局、因水优化”,综合解决好这些问题。”他说。
要什么样的云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云南相关机构在对云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发现,云南纳入评估的自然保护区2010年提供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2009.02亿元,相当于全省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7.8%。他希望这能获得国家认可和支持。
杨福泉认为,这是一种绿色GDP。他称,比如处于“三江并流”区域的丽江等地方,根据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应该重点发展文化产业、旅游和各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等,而工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到云南其他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任务不重、比较适合工业发展的地方。
今年早些时候,“丽江要上马电解铝项目”曾一度受到社会的诟病。电解铝被视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在电解时会挥发出多种有害物,已纳入淘汰产能的行列,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禁止新增项目。
2011年3月,当时的丽江市委书记称,丽江作为后发展地区,工业起步较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不够快,丽江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提升丽江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时候,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要什么样的云南?”
云南的目标是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中,将云南桥头堡战略定位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建设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构筑陆上大通道。而建设中国面向西南桥头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云南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此后,云南决定在“十二五”时期,让昆明成为这个“重要门户”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秦光荣在2013年云南“两会”上指出:昆明“一个遗憾是,大山大水格局破坏了,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规划品质不高、杂乱,或千篇一律,建筑缺失风格,这些都要反思”。
杨福泉回忆起1999年世博会曾经给昆明带来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不少好的理念,这一年世博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这一年,在云南还召开了“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高级国际研讨会”,有很多国内外学者与会。
就在这次国际会议上,与会代表发表了《昆明共识》,一致认为“云南有望建成国际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