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4-14 00:45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从文化高度把握城市建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大会堂、“鸟巢”等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奇葩”建筑,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纲要》强调,“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贯彻落实这些基本理念,应从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度把握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当前,一些城市建筑乱象丛生,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个别城市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归纳起来,我国城市建筑乱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贪大。近年来,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大工程、建大广场,“领着群众干,做给领导看;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大多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甚至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搞利益输送的温床。
媚洋。在一些城市,山寨白宫、山寨凡尔赛宫、山寨威尼斯小镇频频亮相,盲目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蔓延。在西方国家只存在于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的畸形建筑,比如1996年国际建筑协会大会上展览的扭曲形的摩天大楼,在我国竟然堂而皇之地盖了起来。
求怪。一些地方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沦为外国建筑师“另类”设计的试验场。这些稀奇古怪的建筑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浪费大量建材和资金,施工安装也很困难,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
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矗立在大地上的史书,是鲜明的文化符号。与这些基本定位相对照,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建筑存在共同的“病态”。经过深入把脉问诊,吴良镛认为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失之于方向不明,贝聿铭表示一些当代中国建筑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从深层次看,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的混乱,反映的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内涵的匮乏,即同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如果说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精气神。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城市居民所认可的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风格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筑,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可以赋予市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十分辉煌。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注重自然和生活,鲜明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时至今日,我国古代城市建筑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当我们把城市建筑理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为恢弘深远的眼光和抱负。
文化为建筑增光辉,建筑为文化扬新声。的胡同、四合院,的弄堂,的大院,湘西的吊脚楼……这些建筑“因风吹火,照纹劈柴”,既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俗相适应,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绽放,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绚烂彰显。这些饱经沧桑的建筑瑰宝,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价值与日俱增、历久弥新。当代中国建筑当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现代成果、融入现代元素,但不能忘记,它们还背靠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样式。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既要传承弘扬,又要借鉴创新;既要有“自美其美”的底气,又要有“美人之美”的心胸。
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着力打造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审美趣味有机结合的现代中国建筑。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依山借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通透灵秀,尽显“师法自然,巧夺天工”的中国园林建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的典范。对此,贝聿铭有着坚定的信念:“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华建筑文化树大根深,可以借鉴和发挥的闪光点足够多。“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能够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守常明变,守正出新。我们讲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因此,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引导他们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