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7-22 12:12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吕航
7月5日,夏日的午后,吕航和几个朋友一起,坐在酒吧街的一个小咖啡馆里,悠闲地喝着咖啡,看着窗外灞河边上的垂柳轻轻摆动,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欣喜之情,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朴素的小建筑,才可以让此时的自己在美丽的灞河边上享受到一种慢生活的乐趣。
这个建筑,正是3年前吕航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领衔下设计的灞桥滨河湿地生态公园的风土博物馆和酒吧街项目。
这个项目是吕航参加工作以来设计最愉悦的项目之一,在他看来,“在建筑师的设计生涯中,能够遇到让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具有相当大的设计自由的项目是非常难得的,而这个项目就带给我一种自由、自然的愉悦感。”
消隐的建筑
谈起这个项目,吕航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风土博物馆应该是一处让人们阅读灞桥两岸风土人文的场所,如何用建筑的语言来表述她呢?”吕航说,当时这个想法环绕在他脑中很久。
他一方面不断地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同时又在赵元超的带领下,数次来到项目所在区域的灞河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徘徊在灞河岸边,吕航心中感慨万分,“这里有涓涓的河水声,可以远望逶迤的秦岭,脆弱的自然环境,曲折沧桑的历史,这一切都让这块土地显得有些沉重。”
在自然与历史面前,怎样让建筑以最合适的状态出现?是要标新立异,还是要让建筑消隐在自然之中?这在吕航看来,是此次设计最为重要的切入点。
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在赵元超对风土博物馆的整体构思下,吕航也对酒吧街的设计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在业主对赵元超非常认可的条件下,有了赵元超的把控和青年建筑师天马行空的想象,让设计变得轻松而愉悦。
当时,很多湿地公园里的绿化景观、滨河景观设计的还比较刻意,过于突出建筑的标志感,但赵元超和吕航他们却没有这么想,而是希望可以在风土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建筑与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结合的首要体现,就在于利用当地的自然地形,将建筑消隐在自然之中,让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自然带来的愉悦感,而不是强调建筑的标新立异或者宏伟感 。
最终,在风土博物馆的设计中,设计师决定用一个简单的建筑形体讲述一段曲折的故事,把博物馆建筑主体设计成“Z”字形,让她匍匐于大地之上,穿过缓坡,跨过公园堤顶路,游走于柳林之间,最终伸向水面。
这条蜿蜒的折线由低到高,由坡地到水中,不仅寓意风土博物馆这座展示当地风土文化的舞台,印证历史文化的轨迹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同时,还将其当作一个地景融入环境,以更多开放、更多参与创造的城市开放空间,人们在此尽情眺望秦岭,对话白鹿塬,俯瞰灞河,感怀人生。
风土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其实很简单,就像吕航曾经旅游参观过的很多北欧公园里的小建筑,不管是游客中心,还是服务站、观景平台,在设计构思中都是很巧妙地融合自然,不易让人察觉。
在吕航看来,赵元超就像一个出色的电影导演,给出一个贴合的方向,更具亮点。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赵元超既能坚持自己的设计追求,也能够广泛吸纳年轻设计师合理的建议,有时吕航会通过模型对比之后,发现有些内容可能在施工方面不好执行,就和赵元超一起进行讨论,将各种难点逐一解决。例如,博物馆的斜坡设计上,吕航认为高度比较陡,在施工上会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和赵元超沟通之后,做了一定的修改,加了绿植作为分割。
这个项目做完之后,吕航去了挪威,参观了那里的奥斯陆歌剧院。当他坐在歌剧院的斜坡上时,晒着太阳,感受着白色建筑与人、自然之间的融合之后,对建筑有了进一步深层次的体验:“对于博物馆的斜坡设计多少有些遗憾,如果当时按照赵元超的想法,在可能的范围内,把控好尺度、大胆地突破,尽量做一个大角度的坡面,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与自然互动
“在这个项目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修建人工构筑物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也是吕航在设计过程中一直所坚持的,他希望,“建筑以一种谦和的态度融入自然,而不是过于突出设计师本身的设计感,能够在自然中创造一个人工环境,让人们通过这个环境再去体验自然。”
那么这种与自然的互动,通过什么来展现呢?风土博物馆所处的项目位置四周环绕着灞河、白鹿塬、洪庆塬,这里要想将所有景观收纳眼底,就需要一个可以延伸观感的制高点。而设计师却没有将观景台做成一个高塔,而是以一个亲水平台延展开去,不仅使其成为一个建筑与自然互动的关键点,还能够将其与地形、水面自然结合起来,不显得过于突兀。
酒吧街位于博物馆的下游,这里的设计构思主要以“灞河双砾”命名,因为在吕航看来,经千年磨砺的灞河之石更能体现灞河千年流淌的印记。
于是,酒吧街的设计主要由一个匍匐于绿坡之上的“Z”字形绿化屋面的建筑体量和两块形体类似石头状的小建筑围合而成,整个街道有三个入口,分别位于左岸滨河路与堤顶路,通过约3米的高差营造出地形高低起伏的街道景观。
在建筑造型上,吕航决定通过体形的切割与折面处理,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赋有雕塑感的建筑形体,就像把一个在灞河中磨砺的小石头融合于河岸当中。同时,也以匍匐的形式将建筑嵌入在场地当中,使得这里的街道既是区别于城市中内向性很强的街道,又是融合自然风景与个性空间的场所。
吕航在西北院工作的这十年里,这个项目看起来也许并不宏大,但是确是他非常喜欢的,“这个项目更能体现设计师的思考,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创作,而是使建筑能够与环境相融合,具有更深的内涵,如同海平面一样,表面的风平浪静下,内里却有着异常的波涛汹涌……”
吕航不仅喜欢做这样的建筑,也喜欢欣赏具有丰厚内涵的建筑设计。深厚的文化,让吕航深深的着迷,一直也在思考,在建筑领域如何使地域的文化、自然的力量更好地体现在自身的设计中。
正如这个项目一样,无论是灞河水磨砺出的厚重而圆润的河石,还是人工建造的曲折的博物馆,她们都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赵元超在设计中所说的:“设计者自然也应该是自然之子,但愿这蕴含了自在、自然、无为、无形的小建筑能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这也是吕航一直所向往和坚持的。
【设计师专栏】
吕航,男,1977年生,高级建筑师,西北设计研究院主创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至今就职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四设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