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室内设计界的那些人和事

时间:2016-12-02 00:20来源:中华建筑报 · 作者: 点击:

  ——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说起

新中国室内设计界的那些人和事

  2015年10月15日,以“与新中国一同走来—BIAD室内设计的那些人·那些事”为主题的建筑师茶座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召开,会议由北京建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共同主办。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始人张一曼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长邹瑚莹教授,著名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设计理论家柳冠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朱小地,我国杰出的室内环境设计先驱奚小彭之子、北京院原著名室内设计师奚聘白等二十余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建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志刚及“两刊”总编辑金磊共同主持。

  金磊说:“‘与新中国一同走来’曾是2004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55周年院庆展览的主题,我们在与北京建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明等共同策划他们企业文化项目时,再一次想到这个题目。历史不是故纸堆,历史有它的温度,历史映像着今天与未来。因此,我们有了今天建筑师茶座的主题‘与新中国一同走来——BIAD室内设计的那些人·那些事’。”

  他介绍,在沉思“与新中国一同走来”的命题时,他们翻阅了1999年6月出版的《空间与环境——室内设计作品选》,其在当时是较罕见的北京院室内设计作品集,记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北京院室内设计5个类型近50个重点项目的成果。无论是新中国十年的国庆十大工程,还是毛主席纪念堂;无论是演艺与博览项目,还是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建设的国家奥体中心体育馆及游泳馆,都凝聚了专家们的智慧。

  朱小地在致辞中说,北京院室内设计公司举办这样的建筑师茶座活动,对梳理北京院乃至新中国室内设计的历史很有意义,这是一个应该支持的北京院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张大明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北京院室内设计人,大家都肩负着使命与责任,那就是要在努力完成设计项目的同时,为北京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这或许正是此次建筑师茶座的意义所在。

  今年已84岁高龄的常沙娜表示,茶座的主题首先让她回忆起了国庆十大工程,回忆起了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室内设计时的情景。当年周恩来总理所强调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设计原则,令她至今难忘。她还特别回忆到张镈大师曾经对她的教诲,即做室内设计与绘画的时候,不能忽视对于使用功能的满足。她说这些内容使她受益终生,使她从最初的单纯绘画,慢慢走上了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室内设计之路。

  张一曼曾在刚刚毕业的时候到北京院工作过。她在回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室内设计以及其相关纹饰设计时,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作为一名资深的室内设计工作者,她强调,一味追求市场经济,最后不但会败坏设计师的名声,更会让中国本土艺术赖以生存的根系逐渐消失。

  邹瑚莹从她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从事设计教学入手,谈到了她于1989年参加室内设计学会的往事,并特别提到了他所尊敬的几位师长王炜钰教授、沈三陵教授、曾坚教授对她的教诲。邹教授更是以跨界的视野,讲到室内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素有“中国工业设计之父”之称的柳冠中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院从事以灯具设计为主的工业设计工作。他详细讲述了他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照明设计的经历,剖析了灯具设计做的不是“灯”而是“照明”的设计感悟。随后,他又围绕“事理学”及“分享经济”两个主题,谈了如今工业时代的思考方法。

  奚聘白回忆了自1982年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到北京院的20年间的经历,在谈到他的恩师——刚刚辞世的北京院总建筑师张德沛时,不禁潸然泪下。他感谢吴观张院长、周治良副院长、刘开济总建筑师对他一直以来在建筑设计院内发展室内设计工作的支持,同时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度成为了北京院室内设计的“黄金时代”。

  马国馨为此次茶座做学术总结。他首先感慨此次会议的主题,并特别提及柳冠中的论断对建筑设计界也很有普适意义。当下,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他还提及,在他职业生涯一系列的设计作品中,总与艺术家有缘。正是这些艺术家的感染和启迪,为他的设计带来了创新和亮点,也使他开阔了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