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7 11:49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汪克:惟邦国际建筑设计集团董事长
建筑技艺,技不是偏重施工工艺,而是建筑师的控制手艺。
30年前,我对中国建筑界非常失望,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榜样,看不到任何作品,也看不到任何人,对当时50多岁的老建筑师非常失望,现在,我也50岁了,30年前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建筑师到底该干什么?”我自己来回答一下。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延续了三十年,但真正取得成果是最近这三年。
我自己是一个盖房子的建筑师,用了11年的时间接受培训,又用了10年的时间研究中国建筑师的业务,2008年我在丽江发表了一个建筑7阶段法流程,后来被建设部改为标准的作业流程,取得了第一次成果;直到2012年真正找到了一条中国建筑师负责制之路。
从国外回来后我开始做设计,要求很简单,谁让我下工地,我就给谁做设计,当时我才30出头,这个过程持续了10年,主要学习怎么控制材料、造价和施工,把建造的每一个环节搞明白。
国内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的区别在哪里?经过这么多年,回头看我的同学们,基本都是学会了出方案、画设计图,图纸可以通过审查、可以到工地施工,这个建筑师就算成熟了,下次就可以当设计总监。但光学会画图还不行,还要学会盖房子,按照美国和欧洲的惯例,这个过程需要15年,也就是说,一个建筑师成熟基本都在45岁以后。这是一个平均值,少数天才不在这个范围内。而国内的建筑师40岁以后基本不做方案、50岁审图、60岁退休,这就是国内建筑师的生命节奏。
7阶段法得到教育部肯定后改编成了教材,2011年开始在全国进行培训,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小高潮,相当于是一个建筑师的狂欢,但是狂欢之余又是一个更大的失落,7阶段法不能落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原因有三,一、7阶段法纯粹是由建筑师提出的方法,没有政策配套,二、周期很长,三、信任问题,业主凭什么相信建筑师?你收业主至多15%的设计费+管理费,怎么敢替别人100% 的投资负责?咱们国家还没形成这样的文化。
大家都知道,欧洲中世纪和中国清朝以前依靠的都是工匠体系,到了今天,表面上看,我们也叫建筑师,中间却存在巨大的不同:16世纪西方的工匠群中划分出一个群体,叫“大师工匠”,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当时盖房子的就这两种人:工匠和大师工匠,这些大师工匠经过300年的传承,成为了今天西方的建筑师,这些大师工匠主导着建筑业的游戏规则。中国在20世纪20-40年代曾经有过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但是被战火中断,建国后成了设计院的设计师,变成国家公务员,我们的建筑业传承中间出现了断层,这个断层必须补起来,也就是说我们的建筑师必须向业主证明你不光会画图,还会盖房子,业主的投资交给你,你能给她最大的回报。我找了一个这样的机会——盘县腾龙阁设计。
甲方要求项目在两个月内完成从设计到建成,我用五天设计出一个方案,第二天就通过审批。显然两个月是不可能盖成一个建筑的,我按照t-o-p方式对项目进行管理,到第56天成功对外开放,按时完成了甲方给的任务,但对我来讲,这个房子还不是一个作品,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毛坯,我开始对房子进行整改,整个过程持续了12个月。我从这个项目中总结出了“RD+EPC”模式。
很多国际建筑师来看过腾龙阁,他们的评价是“这个房子与国际接轨”。我想所谓的与国际接轨,指的是“建筑师负责制”,项目从始至终都是用建筑师的眼睛看着建造起来,不满意重新来,盖到满意为止,因此各处细节都做到位,达到了最初的设计效果。
这个房子也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为什么呢?我在这座建筑内蕴含了唐诗的结构来做室内空间结构,注重起承转合。
当今中国技术已经能造出全世界最新的高铁,我们自然也可以造出全世界品质最好的房子,这是我对中国房子的第一个定义:品质跟欧美一样好(如果不是更好的话);第二,欧美还找不到这样的房子,他们没有起承转合的概念。
在这个房子里,起是门厅,门厅很小,但英雄不怕出身低;接下来是承——L型展厅,中国人讲承即继承发扬光大,我用了一个斜坡使空间越走越大,到最后空间比刚进门时高了一倍;行到水穷处就要开始转,大家都知道,唐诗最用力的地方在转,我们在房子内也做了一个艺术装置,把最局促的空间变成一个非常有诗意的空间;经过两道转弯后到达观景厅就是合。在这里我还发现一个特点,当业主把所有的资金放给建筑师以后,其实我们可以干很多事。
技是客观的,艺是主观的,怎么把先进的技术转换成建筑师的诗意表达?通过这个案例,我总结出了RD+EPC模式的先进性。首先,RD+EPC模式解决了7阶段不能落地的问题,目前国家鼓励大家这么做,大院更有条件这么做。第二,本来EPC就是鼓励交叉,对缩短周期非常有利。
RD+EPC模式的五大核心竞争力
1、水桶短板原理。在现在的产业链中,建筑师基本只做土建设计,最多加装修设计,配饰、运行等都是业主自己来做,而业主天生没有建筑师的精准匹配能力。所以尽管水桶看起来很高,但能装的水很少,如果给建筑师更多的权力,就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2、生产线整合。现在我们盖房子一般是先找土建设计院、土建施工,再找工艺设计、工艺施工,接着是精装修设计、精装修施工,相当于六条生产线,而在RD+EPC模式中变成了一条生产线。我们不得不留意缺陷修正原理,在生产线上修正一个缺陷需花费5元,下线后修正需50元,到了仓库就是500元,再倒回生产线修则需要5000元,而我们的建筑业下线返修非常严重,代价十分巨大。在RD+EPC模式下,理论上,缺陷修正的代价为7%,哪怕没那么好,达到10%甚至20%,也有很大的空间足够我们生存。
3、三大板块之间的矛盾。当前市场上土建板块、工艺板块和装饰板块各自野蛮生长、无序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的浪费至少10%,多的可达30%,RD+EPC模式能有效避免这种浪费。
4、采购,变被动为主动,让厂家按照设计师的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尤其是在中国建筑产品水平和国际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定制化能保证产品质量。
5、从管控的结果来看,控制造价的主要因素中,70%要依靠设计,在这种结构模式下,腾龙阁的用钢量从4000吨减少为1800吨。
最后,我想说的是,建筑师和施工方本来就是鱼和水的关系,过去的30年是鱼和水分离,RD+EPC模式让鱼回到水里。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运作,可以预言,一个大建筑时代即将来临。中国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建筑师已经不能再满足于当一个顾影自怜的诗人,而应该成为建筑业的引领者,引导中国建筑业走向一个新的方向,创造出这个时代真正伟大的作品,对得起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