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2021版高质量发展排名出炉

时间:2022-04-21 21:18来源:中国房地产金融 作者: 点击:

深圳位居首位,上海、广州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发展。

      1.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1.1 研究背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消费、新能源、双碳主导的新周期新时代开启

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单举世瞩目,1978-2020年 GDP 年 均 实 际 增 速 超过 9%。2020 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世界经济造成显著冲击,中国率先走出疫情冲击、经济稳步复苏,截至2021 年上半年,中国GDP 两年平均增速 5.5%。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可持续的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意味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质量优先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从发展理念看,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增长模式看,高质量发展更注重质量、效率的提升;从发展目标看,高质量发展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为目的。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2 指标体系:涵盖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口潜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五大维度高质量发展应从哪些维度评价?我们通过梳理高质量发展理论,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构建了涵盖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口潜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五大维度、20个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通过梳理现有高质量发展理论、指标体系我们发现:

从创新发展看,根据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家的职能是实现创新,经济发展是不断创新的结果。由此,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第一动力。

从绿色发展看,根据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矛盾对立,二者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以效率、协调、可持续为发展目标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人口潜力看,根据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必然推动人力资本改善进而提高生产率,因此人口潜力对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经济增长看,根据对德日韩成功增速换挡的国际经验研究,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的丰富实践,中国经济转型仍需一定经济增速,合理的经济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

从民生改善看,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民生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数据来源方面,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渠道,主要包括国家及各地方统计局、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政府公开资料等,对部分地区或部分指标未公布2020 年数据的情况,我们以 2019 年数据代替。数据处理方面,为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我们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 - 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对于单调递增指标线性转换为0-100,对于单调递减指标逆向线性转换为 0-100。数据范围方面,本次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覆盖 337 个地级及以上单位,由于数据获取问题,未对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三地进行排名。

2.2020年高质量发展城市排名

2.1 榜单概览:深圳、杭州领衔一二线城市高质量发展,倒十均位于西部、东北地区

根据各城市所处地理位置,我们将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地区分别包含88、82、131、36 个城市。根据 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们把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各线城市数量分别为4、35、85、213 个。根据城市间的相对位置、经济依存度、行政等级差异等,我们将 337 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 19 个城市群,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包含28、26、16、16、11、9 个城市。

从榜单结果看,深圳、上海、广州、北京位居2020 年城市高质量发展前四名,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长沙位居前十,西部、东北地区城市居后十。2020 年城市高质量发展前 50 名中,深圳占据榜首,上海、广州以较小的分数差距紧随其后,北京与前三名分差稍大位居第四名,主因是对年轻人落户不友好、市场化水平不及南方、空气质量虽大幅改善但仍较差等。

第 5-10 名分别为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长沙。合肥、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宁波、厦门、青岛等计划单列市,东莞、佛山、珠海、无锡等发达地级市进入前20 名。

省会城市中,石家庄、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乌鲁木齐未进入前50 名,但均在前100 名。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 50 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 12 个,珠三角城市群5 个。

倒数 50 名中,西部、东北城市占比分别为56%、28%,远离城市群的城市有 28 个。排名后 10 城市均位于西部、东北地区。6 个西部地区城市因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市场化水平等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4个东北城市因体制僵化、营商环境较差、资源枯竭等导致人口净流出、经济衰落,人口潜力、经济增长得分全国倒数。

2.2 东部地区引领高质量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占榜单比重近半

1)分地区看,前 50 名中,南方以占据榜单39 席的成绩碾压北方;东部地区以 32 个城市上榜的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 75%的城市位于 200 名之后;南北差距已经取代东西差距,成为中国主要的地区差距。按传统的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来划分,在高质量发展城市50 强中,南方上榜城市有 39 个,占比 78%,以碾压性优势胜出,南北方城市在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距。按四大地区看,东部地区凭借雄厚的发展基础、极高的战略定位有32 个城市上榜,占榜单的 64%,以绝对优势领先;得益于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战略定位,中部、西部地区各有 8 个城市上榜,各占据榜单 16%,东西差距小于南北差距;东北地区仅有2 个城市位列前 50 名,而位于 200 名之后的城市占东北地区城市数的 75%,经济不断衰落使其高质量发展缺乏基础动力。

2)分线城市看,一二三四线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前50 名的分别有4、30、15、1 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 100.0%、85.7%、17.6%、0.5%。高质量发展城市排名 50 强中一线城市是排头兵,二线城市以占比过半的成绩成为中坚力量,三四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弱。从一线城市看,四个一线城市全部上榜且位居前四名,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从二线城市看,50强中二线城市有 30 个,占榜单 60%;进入 50 强的二线城市占全部二线城市数量的85.9%,进入前 100 名的二线城市占全部二线城市的 100%。从三四线城市看,进入前50 名的三四线城市分别有 15、1 个,占全部三四线城市的17.6%、0.5%,大都位于大城市群、靠近城市群中心城市。其他三四线城市受地理位置、城市区位、人口流出影响,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创新活力不足,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低于100 名的三线、四线城市分别占全部三线、四线城市的 50%、90% 以上。

3)分城市群看,高质量发展排名 50 强中近八成地处发展成熟的六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数量占比48%。整体看,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长江中游、海峡西岸、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进入高质量发展50 强的城市数量分别为 17、7、4、4、3、3 个,占各城市群城市总数的 65.4%、77.8%、14.3%、36.4%、18.8%、18.8%; 长 三角、珠三角城市数占榜单前50 名的48%。从长三角城市群看,长三角相对其他城市群经济发展最活跃、人民生活幸福感最高,前 50 名中长三角经济人口比值 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678.7 元,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群。从珠三角城市群看,珠三角在人口方面有明显优势。珠三角人口更年轻、人才吸引力更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占比为 75.5%,而其他城市群均低于70%;人才净流入比例平均为 0.5%,其他城市群均低于 0.4%。

2.3 分榜单 TOP10:创新发展长三角占5 席、绿色发展上海遥遥(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领先、人口潜力珠三角以 6 席霸榜

创新发展深圳居榜首,前十名长三角占据 5 席;绿色发展上海遥遥(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领先,北京因环境治理较弱排名第八;人口潜力深圳一骑绝尘,前十名珠三角以60% 霸榜,北上因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程度高未进前十。

从创新发展看,深圳以 71.7 分居首,广州因其高校人才规模较大排名第二,北京、上海、苏州、成都、杭州、合肥、南京、武汉分别居3-10 名;前十名中,长三角创新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群,占据 5 席。

从绿色发展看,上海以 91.5 分遥遥(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领先,广州、深圳紧随其后,杭州、长沙、东莞、南京、北京、重庆、南宁位列前十;北京在节能减排、城市绿化方面与其他城市水平相当,但在环境治理方面较弱;南宁在城市绿化、环境治理方面较为领先,因此进入前十。

从人口潜力看,深圳以 87.2 分一骑绝尘,杭州、广州、东莞、佛山、珠海、厦门、中山、南京、苏州分差较小位居2-10 名;前十名均为南方城市且均位于东部地区,其中珠三角占比 60% 霸榜,北京、上海因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程度高未进入前十。

从经济增长看,北京、上海以83.1 分并列第一,深圳、苏州、广州、南京、无锡、杭州、重庆、宁波进入前十,其中苏州的有为政府、区位优势、营商环境、亲清政商关系、外向型经济使其超越广州成为第四。从民生改善看,北上广作为老牌一线城市,因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医疗资源丰富、交通体系发达位居前三,南京、杭州、成都、深圳、武汉、青岛、宁波位列4-10 名。

3.重点城市:深圳居首,上海为先驱城市

四个一线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三大维度各具优势:深圳在人口潜力上以87.2 分大幅领先北上广,人口潜力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创新发展以 71.7 分排名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上海在绿色发展上以 58.8 分位居四个一线城市第一;广州在人口潜力上位居第二,在创新发展上得益于丰富的高校资源以69.7分排名第二;北京创新发展维度以较小分数差距略次于深圳、广州位居第三。

1)深圳:人口潜力远超北上广,近 10 年常住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居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人口潜力助力创新能力提升,叠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独特创新模式,创新发展水平居全国首位。从人口潜力看,深圳相对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宽松的落户制度、较大的人才补贴力度以及众多著名互联网企业等新兴企业的落户使其成为全国人口增长最快、最年轻、人才净流入较高、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5.4%,居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近80%,老龄化程度全国最低,远优于北京、上海;深圳近四年保持人才净流入,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3%。从创新发展看,人口高增速、年轻人口多、人才净流入叠加深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的独特模式,使深圳科技创新动力强劲,创新发展水平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尤其是创新投入力度大、创新成果转化水平高。2019年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2020 年每万人口专利授权量均为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且远高于北上广。

2)上海:绿色发展先驱城市,以制造、建筑、交通等碳排放主要来源行业作为首要突破点,同时积极推动绿色生活、发展绿色金融。制造、建设、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上海在绿色发展维度全国领先,主要是因为其将绿色制造、绿色建设、绿色交通作为突破点,同时推动绿色生活、发展绿色金融。工业领域,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效提高,2020年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6.6%,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排名第二。建筑领域,作为绿色建筑起源城市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以被全球广泛认可的绿色建筑和城市认证体系(LEED)为例,2020年上海以 677 个认证项目居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远高于第二名北京。交通方面,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出台《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2021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居全球城市前列。生活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年有害垃圾日收运量同比增长超三倍。金融方面,作为金融中心将绿色上升到资本与交易,一方面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批试点城市积极发展碳金融;另一方面持续发展绿色金融,2021年发布《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完整绿色金融生态体系。

3)广州:创新发展表现仅略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2020年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居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高校资源、创新平台等带动科技创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能有效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广州创新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得益于众多优质高校资源,高校通过提供科研资源、科技人才推动广州创新发展。2020年广州普通高等学校82 所,居全国第三,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除高校资源丰富带动科技创新,广州还通过打造“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改革营商环境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转化科技成果,“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近7 倍,2020 年成交额历史性突破 2000 亿元,从 2017年的全国第九跃居至第二;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五。

4)北京:创新发展略次于深圳、广州,以海淀区为创新极、中关村为创新示范引领平台、国企作为创新主力,R&D经费投入强度以 6.4% 在一线城市排名第一。从创新环境看,北京有以清北为首的大量优质高校集聚、全国科教智力和高端人才资源最密集的中关村、近 4000 家国有企业,高校、科技园、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因而形成了以海淀区为创新极、中关村为示范引领平台、国企为创新主力的发展格局,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 2.9 万家居全国(更多政策,请查阅中房网 www.fangchan.com)第一。从创新投入看,近年北京创新投入明显提高,2016-2020 年 R&D 经费内部支出持续增长,2020 年R&D 经费内部支出占 GDP 比重全国第二。从创新人才看,大批高水平人才是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2016-2020 年 R&D 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从83.8% 增至89.1%。科技创新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为主的新经济高速发展,2019 年新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 38.9%。

(本文摘自任泽平团队《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 2021》,有删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