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边角地变社区快乐“客厅”

时间:2020-11-13 11:41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点击:

图集

  改造后的居民议事厅小院,给社区居民提供了和谐便利的议事空间,居民在这里一起共聊社区事、共建社区新面貌。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公园荡秋千。如今,人到六十,竟然又荡起了秋千,感觉回到了童年。”指着街角小小的秋千架,九龙社区居民刘惠敏喜上眉梢。蹦床、秋千、陀螺仪……百子湾路上名为“井点”的这处小微空间,让来这儿的居民都能找到快乐。

  配套设施匮乏,是北京诸多老旧小区的“痛点”。然而,在一些不被注意的角落,公共空间却存在低效利用的状况。如何让老楼居民也享受到舒心的公共空间?2020年以来,朝阳区创新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模式,通过引入责任规划师和居民自治的力量,将原先的低效边角地改造成一个个“小而美”的开放空间。

  每个人都能找到乐趣的“井点”

  “‘井点’,意为双井街道里的一个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起“井点”的改造故事,责任规划师茅明睿先道出了名字的深意。

  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街角公共空间,占地仅300平方米,却是一个趣味盎然的地方。新潮的不锈钢装置,适合年轻人玩自拍,通过镜面反射“打卡”国贸天际线;小巧的秋千、蹦床和陀螺玩具,是孩子们放学后“撒欢儿”的首选;还有花箱座椅与可移动桌椅,是老年人休憩放松的落脚地。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儿找到乐趣。这也是我们改造的初衷,让公共空间对所有人都友好。”茅明睿介绍,“井点”原先是苹果社区的老年健身空间,明明摆着10台健身器材,却因为缺失无障碍坡道导致老年人进不来,而场地又没有预留适合年轻人的设施,最后就形同“鸡肋”,改造势在必行。

  “你希望这里未来变成什么样?” 2020年,责任规划师团队找到经常来此的居民,发起了多场公众议事会,邀请大家就设计方案、植物品种、场地命名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参与空间的改造。“井点”的名字便是由社区居民票选得出。

  “这样的空间才是被需要的。”茅明睿介绍,7月开放至今近4个月,“井点”的日均人流到访量比改造前增加了50%。到这里来的人,不论是儿童、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坐下来聊聊天,其中儿童的平均聊天时长达到15分钟。

  “如今,这里可是百子湾路上最有人气的地方,孩子们不玩到天黑不回家。”后现代城社区居民小曹每次路过“井点”都会用手机拍张照片,20多张照片里,张张都有笑脸,“就连司机开车经过这儿都忍不住将车速降下来。”

  低效空间改造后“活”起来

  类似改造前的“井点”,老旧小区被闲置的边角地不少。如何让这些空间“活”起来?2019年末,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联合中社社区培育基金、朝阳区民政局等多方共同启动了“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试点探索“社会力量出资、责任规划师出智、各级政府部门出力、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更新改造模式。

  “为百姓办事,就是要办百姓身边的事儿。”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招募评选等环节,最终选取了太阳宫、双井、小关、南磨房、常营五个街乡的改造项目,依托责任规划师的专业团队、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和居民自治的力量,让小空间形成大手笔。

  于是,常营乡福第社区有了“玫瑰童话花园”,蜿蜒起伏的艺术管道兼具休憩座椅、艺术晾晒、运动健身等功能。小关街道惠新东街社区多了个“幸福甜甜圈”,缤纷的糖果色点亮街道空间。南磨房南新园东小区,也增补出一处动静分区、老幼皆宜的活力空间。

  小微空间改得好更要管得好

  低效空间改造好了,后续该怎么用?在望京街道花家地西里社区,改造亮相后的小院儿就成了居民议事的新场所。

  “一会儿到115号楼聊聊天呀。”昨天上午10点,居民张桂兰给四位相熟的邻居发出了邀请,十几分钟后,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就展开了。小区东门怎么改、哪些配套最适宜,五位老姐妹坐在温馨简约的小院内,你一言我一语,句句透着对社区的关心。

  这个小院儿,是一处温馨明亮的地方。多彩的透明亚克力围挡,棕色的防腐木地板,木色、白色相间的桌椅,以及废旧轮胎里种的绿植,都给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花家地西里社区成立居民议事厅已有多年,随着会聚的居民越来越多,议事厅空间局促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今年,结合社区提升,居民议事厅进行了改造,厅外面的空地改造成了小院儿。

  “就像在咱自家的小院里一样,大家坐下来聊聊家长里短、共话社区前景,这样的生活多好。”张桂兰笑着说。

  “有了这个‘宝地’,居民的关系更好了。”花家地西里社区党委书记李小玲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居民们在这里与物业协商解决了老楼屋顶漏水的大难题。从小院亮相至今,已累计化解问题纠纷36个。

  “小微空间改造试点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更以居民使用为落脚点。”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要进一步关注小微空间的后续管理维护,形成从选点、设计、实施到维护的闭环,让城市更新的探索成为“久久”之功。(记者 赵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