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10 13:43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夜幕降临,渭南朝阳大街上华灯齐放,五光十色;老街沋河坊灯盏如星,岸边的亭榭、绿树与灯火倒映河面;霓虹灯勾勒出一栋栋高楼雄伟的轮廓,把城市装扮得流光溢彩。而在几年前,朝阳路两旁棚户区大量存在,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内涝严重,房屋陈旧,设施落后。几年来,渭南市对棚户区进行综合改造,让群众住房条件从“忧居”变“优居”。
2015年,渭南市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62个,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4.71万套,完成投资76.51亿元,其中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38.13亿元。渭南的棚改工作在省内各市中创下三个“全省之最”:申贷最早、额度最大、提款最快,有创新、有特色,可看、可学、可复制。
“三项原则”提升城市环境和品位
渭南市把棚户区改造列为惠民工程和重要民生载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尊重民意、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互动,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建设并举,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相融,近期规划与远期目标统一。
为此,渭南市在实施棚户区改造时,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组织好安置小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和垃圾收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绿化、文化、社区服务、物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改造的原则,征迁补偿情况及时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让群众得到实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重要道路沿线、地段优势明显、影响面大的区域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将其打造成中心城区做强做大服务业的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渭南市要求,把棚户区改造成一批集文化旅游、商务休闲、高端住宅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地标建筑。各县市区上报的棚改项目规划中,设施配套、小区功能、绿化环境等因素,都是项目审核的必备“硬件”,以有效提升城市环境和品位。
“两个核心”提高棚改工作力度
渭南市棚改工作能够快速有效推进得益于两个核心:一个是效率,一个是货币安置。
为保证棚改项目高效推进,渭南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加强与省发改委、住建厅、保障房公司等部门联系。同时,所有棚改项目实行县市区级领导任总指挥、街办主要领导主抓、城改办派驻特派员督查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及早开工、顺利建设。
同时推行量化考核,将棚改任务逐项分解,坚持月排名、季点评、年考核,每季度对考评前3名的县市区授“红牌”,对排名末位的县市区授“黄牌”,对连续两季度排名末位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如期完成年度任务的进行重奖,对年度排名末位的严肃问责。
推行货币化安置是棚改工作顺利推进的另一个核心。渭南市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为突破口,迅速制定货币化安置实施意见,货币化安置达到46.5%。同时,指导县市区采取货币补偿自主选房、政府组织棚改居民团购商品房、政府购买存量商品房作为安置等方式,实现了棚改的全面提速。
“一个认识”破解征收融资难题
棚户区改造能否有效推进,最大的“拦路虎”是资金问题。渭南市在棚改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个认识——这些项目资金并不是债务负担,而是开发建设的优质资产,是激活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引擎。
渭南市在抢抓国开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优惠政策机遇的同时,坚持“以政策性银行融资为主,商业银行贷款并重,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取得了融资突破。
在争资引项过程中,面对中、省严格的项目审核,市住建局加班加点、不厌其烦整理相关材料。市住建局还编制了《棚户区改造文件汇编》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指南》,将棚户区改造的原则、程序及银行贷款操作流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流程等通过漫画展示出来,并多次聘请专家授课,对各县市区进行封闭式培训,针对问题一一讲解指导。
截至2015年底,渭南市申请贷款171.67亿元,争取贷款101.14亿元,其中,国开行贷款99.14亿元,除西安外排全省各市第2,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
“破”“立”之中绘美好前景
征收安置缓慢是制约棚改进度的最大“瓶颈”,一方面要通过“破”改善棚户区现状,另一方面要通过“立”让群众感受到棚户区改造的好处。
为此,渭南在改造理念上,坚持“两增两减”(减少棚户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棚户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理念,走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双轮驱动之路,加快改善居住条件,助推现代化城市建设。
在征迁安置上,渭南坚持“阳光征收、公开公平”原则,多方听取群众需求,同时对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实行征地政策、补偿标准、征收范围、房屋情况和补偿金额“五公开”,实行审计部门和群众“两监督”,出台了货币补偿、优先保障、保底补偿等优惠政策。主动为被征收群众提供子女转学、过渡安置等服务,促进了棚户区改造“征得稳、迁得快”。
烟囱少了,绿地多了;破败没了,繁华来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渭南棚户区城改工程圆了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梦,也让城区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