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应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驱动创新消费业态,并成立关于‘城市更新’的专门机构。”近日,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毛大庆就城市更新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搭建品牌孵化平台 助力城市更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毛大庆表示,近年来,北京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尤其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以高质量供给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针对北京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驱动创新消费业态的具体措施,毛大庆提出如下建议: 民营城市更新运营商最大的资金压力来自房屋租金。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打破原有的房屋资源垄断形式,清理转租、转包的中间商,让国资公司或房产持有方与民营运营公司直接对接,净化资产承租关系,释放商业租金的灵活性,盘活更多的闲置资产。 引入专业评估机构对街区资产进行公允价格评估。根据公允价格租金对引入的运营内容进行扶持,可考虑三年孵化模式,运营第一年公允价格下进行折扣管理,此后根据租金逐年递增。现状市场租金价格缺少市场管理机制,随行就市,影响内容持续生长。 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运营企业的信贷支持,由政府出面多方统筹加强银行对运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特别是针对网红企业、匠人企业,以展期、续贷等方式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由政府牵头并出台扶持政策,由有资质、有实力的城市更新运营商负责搭建网红品牌孵化平台,将新消费形式与网红IP整合输出,赋能城市空间,夯实城市更新的文化复兴。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运营企业可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沉淀IP资源库,再通过流量孵化、资本孵化、激励孵化等多种方式扩张IP孵化平台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整合打造多场景、多元化的运营体系,赋能城市空间。 由政府牵头,出台相关政策对旧城区主要街区,腾退上世纪50年代房管局管理“商企租”用房、个人承租的直管公房,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筛选优质民营企业,由国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合资成立运营平台,以“政府引导、国资参与、企业运营”的方式管理和运营闲置资产。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拿到一手的闲置房产资源,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民营企业有活力、有效率、决策机制灵活的优势,运用财政资金杠杆长效扶持、专项补贴,完成城市更新的消费内容升级,重塑街区活力。 大力开展“匠人文化”“匠人精神”宣传,动用政府资源和融媒体资源传播树立新经济、新品牌形象,用市场+媒体共同孵化新的高成长性网红IP。 北京市应考虑成立关于“城市更新”的专门机构,以整合资源、统筹各方相关职能和利益相关群体,降低成本,更高效地提升城市升级改造水平。 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毛大庆表示,北京市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十四五”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确实有势在必行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可行性。 在其看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进行科学论证后再确定的具体实施方案。科学论证北京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位,确定在北京与京津冀地区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之间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态链和生态圈。“让北京在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形成世界级创新企业与创新企业集群,进而强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如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毛大庆提出了七点建议: 第一,北京是中国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地区,应进一步提高政府与民间双向科技研发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及个人参与科技项目研发,创建灵活高效的科技技术市场转化平台。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打造“北京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北京生物科技中心”“北京中医药与营养学研发试验中心”以及具备长期产业发展潜力的应用研究中心。 第二,应进一步加强应届毕业生北京就业与户籍政策。根据北京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引进、人口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的落户程序,切实做好人才进驻的配套服务工作,优化人才落户材料提交的便利性、优化线上材料提交及审核系统,打造与北京城市地位匹配的人才落户审核系统。”同时,应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北京市服务业整体质量,加强北京城市活力建设,提升生活幸福感与舒适度。 第三,北京市政府搭建了多个技术转让平台,在“十四五”规划中应加大力度推进创新中介群体发展。在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方面建立更严格的法律制度,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与帮助,建立一个创新中介发达、企业家精神活跃、创新企业集群十分发达的科技创新中心生态环境。 第四,加大针对泛科创领域的人才申报渠道,尤其是市属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社会化创新服务平台的人才申报权限,营造及释放北京鼓励科创类人才留京的宣传效应。 第五,明晰人才“关护”机制,切实盯住人才在京生活、发展问题的解决,在住房、就医、孩子上学等问题上予以特别的支持。 第六,大力吸引人才参与北京政治生活,从青联、科协、政协、人大等广泛吸纳创新人才的参与,让人才对城市发展有归属感和获得感。 第七,加大对“北京魅力”的宣传力度,只有源源不断的年轻流量继续关注北京,城市发展的动力才更加坚实。需要充分稀释缓和当下在年轻群体中对北京生活成本、营商环境等负面要素的传播。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