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北京、海南等各省市的“十四五”规划紧锣密鼓的发布。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不约而同成为关注的重点。 同频聚焦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推手。上个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发布,其中提到,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字里行间,对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住建部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坚定不移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住房工作,要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他指出,要加强“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更好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日常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这次座谈会的内容让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工作重点逐渐明晰,即围绕楼市调控、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双体系建设等工作重点推进。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不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尤其自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从经济适用住房到共有产权住房,从林区、垦区、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到城市棚户区改造,努力为住房困难群众织就了一张多元化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保障网。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群众解决了住房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着商品住房与保障住房供给不平衡、住房销售与住房租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短板。 2016年下半年至今,我国房地产调控进入新一轮收紧周期,在房住不炒旗帜的指引下,政府开始着眼住房制度建立,从“全国一盘棋”到“因城施策”,从短期调控到长效机制的构建,意义非凡。 与此同时,在调控思路上逐渐向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倾斜,包括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实行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探索试点共有产权住房、棚改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开展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试点等。 应该说,此轮调控成效明显,基本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尤其是房住不炒为住房市场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回到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不过,住房保障体系总体上仍没有得到有效建立。虽然此前也反复强调,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但前一段时间工作的着力点还是放在了住房的市场化发展上。 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重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没有把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放到首要位置。 保障体系建设跟不上住房市场体系的步伐,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是整个房地产调控成果的不确定因素。 尤其是,租赁住房是解决居住问题的重要手段。如果租房需求没有得到相对供应量的满足,这部分需求被挤压到购房市场,只能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积蓄上涨动力。 毋庸讳言,扭曲的住房市场体系和不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存,依然是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一大隐患。也正因如此,中央提出要在“十四五”重点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各省市区也在规划中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措施。 某种程度上,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继房住不炒定位之后,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又一重要抓手。期待“十四五”期间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走上更安全、更高效、更科学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