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冬季寒冷,以干燥的西北风为主;夏季凉爽,空气湿度适中。因此,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上,建筑朝向多为南向,遮挡冬季西北风,保障夏季建筑通风。 由于黑龙江地区平原居多,所以主要道路大多沿东西向成带形分布,民居间的距离较大;南北向道路较窄,主要起辅助交通的作用。这是考虑严寒气候下充分采光的结果。 在传统民居群体布局形式上,多数采取行列式布局,从而有利于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条件。行列式布局的地形适应性较强,但不利于形成完整、安静的空间和院落,建筑群体组合也比较单调。 黑龙江省传统村落布局较为松散,选址都尽量选择在南低北高的向阳坡地上。因为建筑位于向阳坡地上可以争取更多日照,温度与背阴坡地相比要高10摄氏度左右。 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主要入口设置在南面,且正房的长轴方向垂直于冬季的主导季风方向,这样可以加强建筑之间的挡风作用,降低热损耗。 黑龙江省的传统民居多以院落的形式存在。院落式的布局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功能,封闭而露天的庭院能明显起到改善气候条件和减弱不良气候侵袭的作用。 黑龙江省的传统公共建筑主要为寺庙、府衙等,具有北方四合院的特点,传统的公共建筑以围合院落形式为主。北侧由于冬季西北风较多,以墙或者回廊等进行隔断封闭。南侧则开门迎接阳光,接受温暖的南风。 气候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制约着建筑的形式与发展,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的冬暖夏凉的传统建筑。为抵御寒冷气候的不利影响,东北寒地建筑的形态构成以厚重、敦实、规整为主,规划布局争取更多阳光,空间组织避免寒风侵袭。在建筑单体形式上也具有寒地气候传承性。北方的冬天风雪侵袭,温度低,要特意注重保暖。因此,从日照度、日晒时长、防避风雪、采暖等角度进行设计。这些需求对屋顶、外墙提出了要求,墙体相对要厚实、不透风以保暖。 黑龙江省传统建筑的适寒性表达呈现了极具智慧的生存机制,任何建筑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都依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黑龙江省传统建筑及其适寒性的形态表达也是寒地气候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