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城市管道,马路动辄被“开膛破肚”;空中电线密布,俨然成了“蜘蛛网”。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指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可以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还能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围绕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 Q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不是有一种公共隧道的感觉? 刘会忠:是的。管廊是存放管线的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象地说,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空间里,维修和管护转入地下,管线得到更安全的保护。一般来说,安放有两种以上的市政管线,就形成了管廊。 像中关村有一个西区管廊,它的规模就比较大,可以通行车辆。但我觉得各地建设管廊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不同规模的管廊。一般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类是试验性的管廊(或者是局部节点型管廊),一类是区域性的管廊,第三类是整体性管廊。 Q2:目前我们一些城市的地下管线已经影响到城市安全,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刘会忠:现在我们的地下管线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影响城市安全,无论是“马路拉链”,还是爆管事故、道路塌陷事故,实际上都涉及城市安全问题。 近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指导意见》的发布,国家层面对地下管线越来越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地下管线暴露了太多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些城市,甚至都很难找全地下管道的基础资料,铺设一条供线,就很可能把燃气管线给挖断了。所以无论是新城区还是老城区,都亟待关注城市地下安全问题。 Q3:这次特别强调,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为何如此强调规划? 刘会忠:按道理来讲,要建设一个城市的新区,我们会对城市的地面进行一个规划,但是地下的规划应该优先于地上的。具体操作时,我们先要做一个个专项的规划,诸如供水的管线、燃气的管线和供热的管线等等,各部门要统筹协调,然后形成一个综合规划。 地下管线是基础,如果我们的路已经铺好了,再去铺设或是新增管线,就会来回开挖道路。而且事先规划,也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电力的管线与输油的管线,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地下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不事先做好规划,就很容易造成管线“打架”。 Q4:您特别强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为什么? 刘会忠:首先,新城区和老城区就不一样。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老城区要首先做好一些隐患的探测、排查等工作,先把基本情况摸清楚。 其次,各个地方的城市在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时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地予以规划。 Q5:地下综合管廊将实行有偿使用,而且将鼓励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会忠:因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公共产品或者半公共产品,所以在中央财政积极引导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投入。当然,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国家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入廊管线单位交纳适当的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也是为了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 从投资方来讲,他们肯定要考虑投资回报率,如果一个项目需要50年甚至100年后才会有投资效果,他们一般是不会去投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综合考虑投资方及权属单位等各方的利益,只有这样,管廊建设才会后劲十足。国家也将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