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大城市公办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比例均超过九成。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14个市的公办小学和上海、沈阳、长春等7个市的公办初中基本实现全部就近入学。教育部表示,有效抑制了“择校热”。趁热打铁,教育部又提出今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县)要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
有调查显示,在很多区(县)实现就近入学后,家长满意度高达87.5%。为什么?不是家长不想择校了,而是在这些地方,家门口的学校和本区(县)最好的学校质量一样,至少差得不太多。家长当然愿意孩子就近入学,谁也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路上。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想实现就近入学,必须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否则,100%就近入学就意味着上好学校的唯一路径是“学区房”。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已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评估,结果显示,海淀区的学校差别不太大,朝阳区的学校差别不太大,至于朝阳区与海淀区之间差距有多大,评估不涉及,官方也表示没有统计。但是,若问北京的家长想不想择校,10个里估计有8个都说想。因为北京16个区,优质中小学校大都集中在西城和海淀2个区;从全市来看,海淀区考入985院校的人数占全北京所有985院校录取总人数的54.75%。
区县之间的教育鸿沟在许多城市都存在,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直辖市。各区县辖区面积不大,跨区上学也就是几公里或十几公里的路程,但各区县之间的教育资源却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无法阻止家长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去教育资源占优的城区接受教育。
不想就近入学甚至要跨区求学,之前还可以拼娃,让孩子上学而思培优、奥数,走推优、特长生的路子。但随着政策调整,逐步取消了推优和特长生,学区房就成了“唯一”的入学标准,这也是北京西城、海淀及上海静安、徐汇屡屡爆出天价学区房的原因。
客观地说,近些年各地建设的教育集团、名校分校很大程度上缓解着民众的焦虑,就近入学也在倒逼教育资源总量提高、推进均衡分布。下一步,各地还需加大力度,在财政资金、教师编制、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教育更多支持,共同做大教育资源的盘子。其中,推动优秀教师、校长交流更能解决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比如,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建立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使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区域人”,有效推动县域内教师的均衡配置。这条经验值得推广。
具体到北京、上海等有条件的地区,不妨先行先试,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发展。通过市管校用,让优秀教师、校长在全市流动起来,把优秀教师补充到最薄弱的环节去。全市的学校“均衡”了,天价学区房也就降温了,孩子们才能愉快地就近入学。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