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全域规划理念,以主城区为龙头、以八大新区为支撑、以特色镇为链接、以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新型城镇体系构架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60.1%提高到64.08%,位居全省前列。
主城区功能品质双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市以城乡总体规划为依据,进一步加大建设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力度,注重规划的全域性,以规划来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5年来,我市加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年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连创历史新高。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站场建设、道路改造、环境治理、景观打造等近百个重点工程建设。三国吴都风光带二期三期、市博物馆新馆、火车站广场、橘园公园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武鄂城际铁路、武鄂高速、鄂州大道南互通、江碧路改造等建成通车,吴楚大道东、市文化中心、凤凰大桥、洋澜湖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实施,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5年来,一批重点镇获得国家命名,一批宜居村庄被省政府命名。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等荣誉称号。“五城同创”扎实推进,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考评、省级卫生城复检、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中期评估,正式入围第三批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新区开放开发步伐强劲
“十二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五个一”思路,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沿江滨湖八大新区建设,立足各新区比较优势,明确产业主导方向,走错位发展的路子。
各新区抢抓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加快新区开放开发步伐,中核建、省联发投、省交投、鄂旅投、南山集团等一批基于PPP模式的投融资机制和平台已基本形成。(下转6版)
新区正在中心城区和村镇之间悄然崛起,已成为产业落地的重要承载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八大新区按照“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要求,统筹推进交通、供电、供水、排水、教育、医疗、商贸、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项目承载能力。2014年,新区聚集企业近2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6家,高新技术企业92家。新区亿元以上项目数占全市69.1%,税收占全市39.5%,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57.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66.36%。2015年,八大新区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市的75%、66%、65%。
5年来,八大新区实际开发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葛店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三江港新区成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被列为全省港口试点和对外开放水运口岸。梁子湖区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鄂州开发区、梧桐湖新区、花湖开发区、红莲湖新区实现连片开发,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
特色镇新社区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增强,通过以城带乡、城乡统筹、设施一体、均衡服务、创新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城镇、社区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末,全市20个乡镇,除了泽林、新庙、杜山3个镇被城市规划区覆盖而不用编制外,其余乡镇总规全部编制完成。其中燕矶、汀祖、长港、华容、蒲团、新庙、东沟、梁子等8个乡镇对总规进行了修编;汀祖、碧石、长港、段店、太和、沼山、梁子、东沟、涂家垴等9个乡镇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同时结合全市新社区建设,完成48个获命名的省级宜居村庄的规划编制。
“十二五”期间,各区、乡镇加强集镇管理力量,集镇环境明显改善,秩序明显好转。规范乡村规划建设审批程序,加强农民建房质量监管,提升管理服务意识,推进了城镇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重点建设的十个特色镇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积极开展“宜居村庄”建设。目前共60个村庄获省“宜居村庄”命名。同时,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秀村、沼山镇湖瓢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暨荆楚派民居特色建设示范试点村庄。
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新社区建设新模式,打造长港线、葛湖线、燕矶—杨叶线、蒲团—庙岭线四条“一线串珠”的新社区示范带。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