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以“新视野·新规划:管理与实施下的城市规划”为主题,中外城市规划专家共同探讨城市发展。
“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说,所谓“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是简单的设计院画的蓝图,一张蓝图的关键不在于那张图纸,而在于大家心目当中的图纸,在于规划的权威性,在于规划作为一种社会契约的法制的权威。
他认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要做好规划的管理,不在于僵化的规划方案,而要增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要加强对规划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否则城市管理将成为无源之水。
“城市管理工作离不开规划的引领,规划的设计也离不开我们从实施和管理的角度进行反馈”,石楠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孙安军同样强调:“规划编制要与实施相结合”。他说,有些规划缺乏深入调查,较少考虑实际情况,比如一个城中村被规划为绿地,但实际情况中很难直接改造,规划中就要想办法怎么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安置问题。
“多张蓝图”也存在着接衔接问题。孙安军说,现在层级规划各自为政,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有很多不衔接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的规划也衔接不够。
他建议,要创新规划理念,要从关心做什么,转向关心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要改革编制内容,要、从空间蓝图转变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纲领和政策,把技术文件要转化为各方的行为规则;并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实施的互动机制,要变精英规划为社会参与式规划。
“城市不应是以车为核心”
“大城市病不光在大城市体现,也开始向中小城市、县城蔓延。”中国交通报社党委书记、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前副司长蔡玉贺说,城市寄托着人类发展的希望,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和家庭出行的大量增加让城市越来越堵。
蔡玉贺强调,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中应坚持“交通的先导性”,要交通引领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他说,不能等城市建好了,再回过头考虑交通怎么样配套的问题,而应该首先考虑城市的交通承载力,再来规划城市其他的功能。
“城市不应是以车为核心。”蔡玉贺说,仅仅靠发展公共交通并不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研究发现,公交出行的增加吸引的人群并不是私家车族,而是那些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所以对小汽车、私家车需求的管理非常重要。
他表示,纵观全球大城市,城市交通状况的好与坏与公共交通的比重、公交卡的普及度、自行车的发达完善角度,以及私家车的共享率是成正比的关系。所以治理交通拥堵,一方面要发展共同交通,但另一方面也要发展自行车等出行,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管控私家车。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