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江,GN栖城公司总经理
我更喜欢谈论建筑和城市,人群,社会,个体的关联方式,深度和可能性。
建筑与人类一起活着,以提供归属和护佑的方式参与人类活动,一起创造文明和记忆。
建筑师是个揭示者,以各自的语言呈现建筑存在的意义,呈现建筑之美。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都是群体无意识的产物,建筑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物化载体,也只能反应这些东西。所以当前对于一些标识建筑的围攻,更多是话题性的和社会矛盾性的,并不涉及建筑本身,所有情绪和立场都需要找个话题载体表达,就好象航母style的流传本质开始是国人的自豪感表达,后来转化为话题,而不是style本身怎么样了。
我本身觉得中国大地上充满了丑陋的建筑,而拿出来说事的,多半是因为这些东西与一些机构关联,民众更想以此为题以嘲讽的态度来表达对当前社会状态的不满,而我本身觉得央视大楼和苏州那个秋裤做的挺好。
所以,普遍的建筑无法避开社会形态,矛盾和价值观,而带来建筑文化新生的,必是源于社会文化变革与重建,虽然听起来很悲观,但这是唯一真实的通道。
我常与朋友谈及,一切创造性变革的力量都源于文化的兴盛,文化不繁荣必也导致价值观的单一,价值观单一必也导致建筑观的单一,从而导致建筑艺术的枯竭,从行业的普遍状态看当下不是有好投资好客户好价格就能促成好作品的。
我曾经和几个设计公司建筑师去挪威访问,这一行最大的收成是与这些来自广州,上海,三地建筑师以及挪威同行的建筑观的对话。
中国建筑师经常都是摄影师,除了喜欢找独特的视角也喜欢记录任何觉得可以的角落,但是少有场所体验者角色,这个角度也反映出当前对于建筑风格和表现力的过度追逐,但少有关注最后参与者的状态,人的活动很少作为主角出现在建筑摄影和关注者视角中,而这一切最终源于在社会情绪影响下的建筑观的差异,为“什么”而设计,这是在中国最需要和最不需要回答的命题,设计师的普遍状态是数落着市场,而又彻夜加班紧跟着市场, 表明自己的无奈并把所有的罪过推给市场,这一无力的状态是整个行业的状态,也是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状态。
我们可做的并不是去评价和推进这种情绪与状态,而是去做一些个体可控范围内的改变,
从立场开始,从“我觉得好”和“我能做到好”以及“我坚持我认为好的”循序向前。因这些所为能促使文化革新的来临,且在每个个体建筑师的职业生命内丰满自己的建筑观和发现建筑真正意义。
这十多年的市场大跃进,却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设计事务所,他们有的独立的立场和观点,有着小众市场的粉丝客户,他们很多有国外的教育或工作经历,虽然还不是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主流,但却正成为这个领域的新力量,而且也必是未来真正力量。虽也惨杂着一些貌似有想法的东西,但已然值得称颂,他们是中国建筑实践探寻多元化和独立性的道路的先行者。
我很难客观的评价设计与市场的是非,无论对于社会矛盾还是设计现状,多元化和独立性都是很好的出路,会催生新力量和革命。
独立之思想,是一切生命之美的起点。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