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之门”的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经完工,二期工程预计9月之后动工,走进这个施工现场,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这样做足做细的文明施工,下了不少功夫。
浙江之门沿着秋石高架一直开,过了江,右转到滨康路,这是一片正在施工的场地。这里,就是未来的“浙江之门”,两幢高达280米的建筑。
“浙江之门”的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经完工,二期工程预计9月之后动工,走进这个施工现场,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这样做足做细的文明施工,下了不少功夫。 严控工地扬尘,两万平方米裸土变绿化 “浙江之门”的两幢280米高的大楼,属于二期工程,光是基坑开挖的面积,就达到2万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扬尘如果控制得不好,很容易出现黄沙漫天的情况。针对这一点,施工方想了不少办法。 第一步,在2万平方米土地上种上草籽,裸露土方成为绿地,再盖上密目网,“双保险”防止扬尘漫天。 此外,杭州市建委和滨江区住建局还要求所有建筑工地做好“移动降尘”和“固定降尘”,移动设备包括塔吊喷淋、移动雾炮、洒水车,固定设备则有道路喷淋、外加喷淋、自动冲洗设备这三种。 浙江之门尽可能使用预制材料,循环利用不浪费 按照文明施工要求,施工现场的道路硬化,是一项防止扬尘的基本手段。在“浙江之门”的施工现场,记者注意到地面有些不一样,一询问才知道,这个施工现场的硬化道路都是预制材料的,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4米×2米左右的“大方块”,然后就像“铺地砖”一样铺满整个施工现场需要硬化的路面,施工方算了一下,整个现场大约100块这样的“大方块”。 投入那么大,成本是不是很高?负责人刘经理算了一笔账:“这种预制材料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循环利用,我们算过,大约周转4次,就不会亏了。利用4次以上,甚至比一次性硬化的成本还低。” 除了道路可循环利用,记者发现了更多的预制材料,在这里,围墙是集装箱式的,钢制围墙硬度达到砖砌的要求,又可以拆卸重复使用,甚至材料仓库、临时厕所、茶水厅、废料池,都采用预制材料,“尽可能地不浪费,这是我们的要求。”刘经理解释道。 浙江之门互联网+管理,线上线下有效联动 工地管理中,火灾是一项重大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的物联网办公室里,就有一个消防烟感报警系统,让工地的消防安全管理高效了很多。 刘经理介绍,目前,工地民工宿舍达到400多间,高峰期的工作人员有七八百人,虽然说每个宿舍之内都设置了单独的烟感报警系统,但是一旦真正发生火灾,要想在400多间民工宿舍之内马上找到火源,并不容易。为此,他们设置了这套烟感报警系统,宿舍的报警系统一响,控制室马上就能反应,提高处理速度。 工地还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统一接入滨江区住建局的工地物联网监控平台,通过视频对文明施工情况进行网上巡查,线上线下的联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这样的管理系统由杭州市建委和滨江区住建局在这里试点之后,将逐步推广出去。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