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出差某市,亲眼所见一幕,很是触动。一条大街上的环卫工打扫卫生时,直接掀开窨就在里面淘洗拖布,并打上窨井的污水冲洗人行道,擦拭报栏和等公共设施,来往行人捂鼻而过。环卫工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做清洁,但不能挨板子,因为街上没有一处取水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由此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城市公共设施的欠缺,带来的是种种尴尬。这些年,大小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不时总能看到市民遭遇窘境的身影。为解“方便”之急向临街店铺老板求情,坐好几站公交车去集市买食材,盲人在普通人行道上蹒跚移动……公共设施布局很不合理,乃至极不完善,成为一些城市的致命短板,影响着城市的正常运转,给市民的衣食住行带来诸多不便,也算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病吧。
我们注意到,在城镇化进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主政者对城市建设一直犯着“先发展后治理”的老毛病。街道宽了、也多了,楼房高了,城区也不断长大了,可就是大大小小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附属设施建设明显跟不上趟。有的要么是基础设施欠账,要么就是附属设施拖后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等到城市明显出现无序状态、乃至市民不断强烈呼吁时,才不得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此一来,不但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还会埋下诸如公共安全、治理难度增大等后患。
抓城市发展没错,但不能少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倘若两眼只盯着街道、楼房以及广场等“西瓜”,而不正视一处处必要的公共设施的“芝麻”,最终会导致城市“跛脚”现象。一座城市,即使“西瓜”有不少大手笔,如果缺少无可替代的“芝麻”的作用发挥,称不上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难以预见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与推进城镇化和文明城市建设极不相适应。
普通老百姓都懂得,公共设施配套体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大到学校、医院以及农贸市场,小到一条管线、一棵树以及一个指示牌,等等,每一个都不能少,并且要布局到恰当的位置,因为,它们关乎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影响着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毫无疑问,一座公共设施完善的城市,自然可以给市民增加不少的幸福指数。公共设施姓“公”,每一项建设都不是小事,考量的是城市管理者的建设理念和治理智慧。
加快城镇化步伐的今天,从根本上防治公共设施不完善的城市病,是一道不容忽视的公共管理课题。做好做优这门功课,科学理解城市内涵是前提,多些人文情怀、少点急功近利是关键。务必从长计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建设要求,对已建城区,要查缺堵漏、补齐短板;对拟建城区,必须将基础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每个“细胞”不折不扣地纳入城市发展整体,严格依法实行规划和建设同步、管理和治理统一。
需要强调的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等,更要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使城市得到整体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