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成为壮美的文化景观
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是的,我们要让博物馆走出馆舍天地,走向广阔世界,成为身边的文化景观、内心的文化景观、家常化的文化景观。
博物馆各项展览和文化活动,多强化人本意识、人文气息、文化体贴,早日成为公众身边的文化景观。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当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送文物下乡、流动展览车等等,这是重要的文化任务。但“完成文化任务量”,仅仅是博物馆的副产品,工作主要目的,更是为了满足各界群众对于精品文化、厚重文化的渴求渴望,给他们送去美轮美奂的文化感染、精神愉悦。因此,博物馆的“文化动作”,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真正的需求。让高大上的文物文化和基层群众,完成亲密对接,让文化程度不高的社会公众,也能从博物馆文化中获得满足感、享受感。做到了这种精心、细心、用心、温馨,有人情味,善解人意,接地气,博物馆才能成为群众身边的文化景观,发挥无形的滋润功效。
博物馆的推介方式,要富含“文化磁铁”效应,留住、激活公众的文化兴趣和乐趣,成为公众内心的文化景观。对于古色古香、年代久远的厚重的文物的介绍和宣传,如果我们依旧停留在单一化的宣传员讲解,文字讲解等层面,感染力会降低。我们要提升现代化文化服务,让“互联网+”、App方式、网络购票、网上预约,和博物馆发展紧密联系,甚至扫描二维码就能得到形象动感的网络宣讲。以APP为例,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清代皇帝服饰》三款APP,均入选苹果应用商店“2015年度精选”榜单,人们非常喜欢。借助互联网这双特殊翅膀,让形象动感、富有现代气息的博物馆宣传和推介,“飞”进更多人的生活中和智能手机中。参观、浏览博物馆成了一件时尚而妙趣横生的事情,人们来了都不想走、不愿走,“很萌”的博物馆也就能成为内心的文化景观,受到敬仰和膜拜。
博物馆更要做好常态化的文化滋润、持久反哺,成为家常化的文化景观。开设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让它真正融入生活和心灵,发挥重要的文化和文明滋润功效,因此,我们需要在“国际博物馆日”多开展免费开放活动,也需要在平时,创造条件进行全方位免费开放。就像有些城市,让整座城市就像一座博物馆,比如“走近市,就像走进一座关东历史博物馆”。或者经常搞一些专题性的精品展览、专题展览等,成为公众的“第二课堂”、“民众的大学”。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公众不可或缺的“水”、“空气”和“精神资粮”,长成家常化的文化景观。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