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需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连日来,我国南方不少地方降下大暴雨。一些城市发生内涝,道路积水严重,有人甚至在路边钓到了鱼;公交车厢内水流成河,有地铁站一度变成“地下河”。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暴雨、泥石流、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热浪、干旱等异常气候或自然现象,对城市运行和安全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有鉴于此,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日前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要在全国试点建设30个气候适应性城市。
所谓气候适应性城市,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气候变化因素缺乏考量,导致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发布《巨型城市面对的巨大压力》报告,指出许多城市在气候威胁面前极端脆弱。其中,在亚洲11个位于沿海地区或河流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中,脆弱性排名最高的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在总分为10分的评分中得了9分;其他面临极高风险的城市为马尼拉和雅加达(8分)、加尔各答和金边(7分),和胡志明市的得分为6分。
以上海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来看,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预期影响最为直接。研究显示,未来50年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估计将上升270至610毫米。这将对长三角城市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海洋侵蚀作用加强,海岸线后退,陆地面积缩小;沿海平原土壤盐渍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河湖排水入海能力降低,河床淤高,增加防洪压力;削弱现有港口码头、江海堤防的功能,对工农业生产和市民安全造成威胁,等等。
“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是节能减排,控制进而降低碳排放量;适应气候变化则应从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入手。”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刘新静认为,应对各种类型的气候变化挑战,最根本的是摒弃“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无序蔓延,通过规划和调整,践行城市空间科学开发模式。在微观层面,主要的策略包括建设低碳社区、推广绿色节能技术等。
在这方面,意大利罗马开展的专项规划有一定借鉴意义。其重点是雨水保持循环系统和区域气候自动调节能力,如采用雨污综合利用系统,设置泻湖用于雨水保存和净化,道路及广场同时可用作蓄水池;在河流上游,利用湿地和自然水体构成生物污水处理厂;规划用于散热和防风尘的水渠和防护林,并沿河道设置景观公园、设计建筑庭院及屋顶绿化,提高城市生态涵养能力。
在规划过程中,对于潜在的海平面上升预期可以有三种策略:保护性策略,通过建设硬件设施,加固海防大堤;调整性策略,规划抬升建筑位置;规避或放弃策略,即放弃过度开发沿海土地。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