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南宁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处组织技术人员,对中马路邕城首段经过“海绵化”试点改造的市政道路进行了验收。据了解,利用透水沥青和透水混凝土铺设的“海绵”道路,能达到在26毫米/小时的降雨量下没有积水,这一降雨量在气象学上已属暴雨。经过试验和论证后,南宁市区其他道路也将有望接受“海绵化”改造
神奇 水在路面上迅速消失
30日上午11时30分,市政工人将一辆洒水车开到了中马中老路口,准备对“海绵”道路试验段的渗水效果进行验证。工人打开车上的高压水泵,水立即从管口喷到黑色的沥青路面上。南国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路口是中马路地势最低的区域,但水流到地面后迅速就“消失”了。刚浇过水的地方,水迹残留的时间不超过5秒。随后,工人又把水喷向旁边经过改造的人行道。水在人行道上“消失”的速度比行车道上更快,看不到残留的水迹。
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项目科副科长李辉介绍说,中马中老路口的“海绵”道路,是南宁市首段经过“海绵化”改造的市政道路,长约200米。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该路段是一个易涝点,几乎每次下大雨都有比较明显的积水。29日到30日的连续降雨,该路段看不到一点积水,说明改造是有效果的。
释疑 多种方式排走积水
记者注意到,与未经过改造的路面相比,“海绵”路面显得更“粗糙”,有很多细小的孔隙。李辉解释说,普通路面基本不具备透水能力,雨水完全依靠收水井收集排走。“海绵”行车道是用透水沥青铺设的,人行道则是用透水混凝土。这些透水材料的孔隙率明显要高过原来的普通沥青混凝土和普通人行道,相当于整个路面都是收水井。
技术人员介绍,行车道上的透水沥青层厚约4厘米,本身就可以积蓄一定量的雨水。如果雨量比较大,雨水会通过沥青层下方加装的,流入附近的导流井里。人行道上的透水混凝土层达到了8厘米,积蓄雨水能力更 强。同时,人行道旁的绿化带,专门设计得比人行道要低一些。如果雨量大到人行道已无法积蓄,雨水就会流到绿化带里。绿化带与导流井联通,能起到排走雨水的作用。
标准 排水能力可应对暴雨
据介绍,中马路“海绵”道路试验段的设计标准是可以应对26毫米/小时的降雨量。按照气象学上的定义,该降雨量已达到暴雨标准。出现这样的短时强降雨,市区不少易涝点都将出现积水。
李辉说,除了能在暴雨中不积水,“海绵”道路还能提升行车安全性。市民在雨天驾车时,时常会遇到前方车辆卷起积水,车后喷出的大量水雾会影响后车驾驶员的视线。“海绵”路面由于没有积水,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路面的摩擦力也得到了提升。
据悉,南宁市已被列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对中马路“海绵”道路试验段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论证后,市区更多道路也有望接受“海绵化”改造。(罗暘)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