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线段,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五年是孕育奇迹的时光。
“十二五”进入收官之时,回望过去这几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答卷。我们清晰地看到,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都已实现或超越既定目标,极大改变了城乡面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湖北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十二五”记忆。
关键词:调控引领——一张规划蓝图绘到底
【视线】
2015年5月21日召开的湖北省城乡规划督察工作会议上,65名城乡规划督察专家从省领导手中接过聘书,标志着湖北省首批城乡规划督察员赴任上岗。
督察专家由省政府聘任,他们从省级城乡规划督察专家库中随机抽调选出,将督察湖北省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实施,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保驾护航。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灵魂。翻开“十二五”时期湖北城乡规划的蓝图,一个集聚合理、层次科学的发展格局跃然纸上。
——以武汉为全省主中心城市,宜昌、襄阳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迅速发展。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等区域性规划相继完成。
——在黄梅小池、浠水散花、钟祥柴胡等地开展了小城镇建设试点,在全省21个乡镇启动“四化同步”示范试点,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在15个市、县开展城市设计试点,着力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贪大、媚洋、求怪”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弘扬荆楚文化,创新性地挖掘出了“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的荆楚派建筑风格。
201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建立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制度。2015年,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采取巡查与重点督察相结合、遥感监测与挂牌督办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首批8个城市的城乡规划督察,严肃问责规划违法违纪行为,维护了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关键词:宜居适度——幸福跟随民生项目一路奔腾
【镜头】
家住武汉市武昌区小龟山的侯先生在汉口循礼门上班,五年前,他都是开车上下班,遇上高峰期,要堵上半个小时,有时长江隧道限行,他还要绕去另外一条跨江大桥......这一切烦恼都随着2012年底地铁2号线的开通烟消云散。“现在我每天都坐地铁上下班,十几分钟就到了,又不会担心堵车,还低碳环保。”侯先生说。
300多公里外的宜昌市,市民也正享受着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今年7月,宜昌BRT快速公交系统通车试运行后,来自三峡大学大二的学生彭婷婷很开心。因为她每月都要坐火车回老家,从宜昌东站到学校,要换乘2趟公交,现在她可以直接搭乘BRT公交去宜昌东站,没有堵车,还可免费换乘,节省了不少时间。
城市不光需要整洁靓丽的形象,还需要彰显城市的内在美,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5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三倍,全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2015年预计完成投资1600亿元以上。
一大批功能性、基础性大项目,直接惠民利民,让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幸福。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路奔腾。武汉建成4条地铁线,运营里程达到123.4公里;宜昌建成湖北首条23.9公里BRT快速公交线;黄冈市大别山红色旅游路建成通车,穿7县,连38景;全省新建城市道路5666公里,新建城市桥梁263座。
看配套公用,城市(县城)供水普及率达98%,城市普及率91.41%;武汉、十堰启动了全国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全省实现县县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
看城市“面子”,湖北率先在全国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设置城管机构,已有15个城市建成运行数字化城管系统,并逐步向县市延伸。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绿化缺失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襄阳、咸宁、仙桃等城市2015年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关键词:绿色发展——青山绿水实现人城共融
【声音】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要求,保持战略和发展思路的连续性。”——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
“绿色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体现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以及民生保障的各个环节。”——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尹维真。
绿色崛起的背后,湖北人民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15年9月2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百万吨垃圾山变身美丽花园,国内外117个展园交相辉映,让世人惊叹。武汉园博园选址在金口垃圾场原址,这是中国首次尝试在垃圾场上建园林,演绎了一曲浩荡的生态回归之歌。
武汉也因此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11月16日,湖北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现场会在宜昌召开。考察宜昌绿色发展路径就会发现,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大广场时,他们已把灿若珠玉的公共绿地撒播到城市各个街区了;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招商数字时,他们已经在认真筛选上门求财的项目品质;当一些城市用土地实现经济产值时,他们已经通过立法保护山水了。
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渗透绿色理念!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36个设市城市均成为省级园林城市,其中有19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865公顷,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1.1平方米;发展绿色建筑2085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7220万平方米。
关键词:提质增效——万亿元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
【数据】
“十二五”以来,湖北建筑业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建筑业总量由全国第9位跃升至第3位;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6.5%提高到7%,实现了“推进建筑业向万亿元产业迈进”的目标。
一大批本土企业茁壮成长,高等级资质企业逐年增加,建设手笔遍地开花,湖北高度被屡次刷新。目前,全省特级企业达到16家,入选湖北百强企业达到27家,形成中建三局、武汉桥建等湖北建筑业“十大品牌”。
2013年,湖北省建筑产业战略联盟在武汉成立。这是全国率先创建的省级建筑业产业联盟,旨在推动湖北建筑业集约集聚发展,是实现“万亿元产值目标”的生力军。
大力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全省建筑领域累计形成年节约563万吨标准煤的持续节能能力,累计实现技术节能量187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780万吨。
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今年已颁布2个技术标准规范、建成2个产业化基地、开展示范项目20多万平方米。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创“鲁班奖”2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6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78项。
关键词:住房保障——百万套新房托起“稳稳的幸福”
【案例】
在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住了大半辈子土坯房的村民章拔干,2015年春节前搬进新房,而这个新房由政府出大头,自己只出了一小部分资金,4.5万元的建房费政府补助了3万元。
同样实现住房梦的,还有黄石十三排的居民们,这里曾是当地最有名的棚户区,如今“变身”黄石最大的保障房小区——金广厦小区。
“十二五”时期,湖北共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92.2万套,完成规划目标的160%,这意味着近200万户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
尤其是2012年以来,推进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110万户,完成投资3200亿元、拉动投资超过9000亿元。其中,2015年,实施棚改42万户,任务量居全国第二、为该省历年之最。
强力推动棚改货币化安置,消化库存商品住房13万套、1173万平方米,占全省商品住房库存量的21.86%。
建立了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出台了《关于做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住房保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今年9月,湖北、、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住房和城乡建设合作协议》,在武汉、长沙、南昌3个省会城市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至所有城市,实现跨省异地贷款,进一步拉动和促进了住房消费。
一栋栋崭新的保障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喜迁新居的笑脸如花绽放,湖北“住有所居”的基础更加牢固。
关键词: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打通“任督二脉”
【做法】
竣工验收是住房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事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过去,宜昌市远安县住房城乡建设局一直是由本单位技术人员完成竣工验收的测量工作。由于存在办公人员不足、审批事项繁多等客观因素,竣工验收工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决定“放权”将竣工验收环节推向市场,由业主单位自己聘请有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竣工核实测量,大大减少了竣工验收环节的行政审批时间。
这只是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实行简政放权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5月实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以来,系统上下高度重视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政务服务大厅承担着全厅建设类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注册等行政审批事项申请资料的受理、咨询和资质证书制作与发放等工作。
经过改革调整,该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工作现已实现“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的目标要求,对原有的3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采取取消一批、归并一批、下放一批等措施,目前精简到17项,受到广大服务对象的热情赞扬。
2015年10月1日起,湖北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平台正式运行,这意味着该省各地项目报建、施工图审查等七大环节均可通过平台实现,不再需要人力“跑审批、跑流程”。
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建立工程建设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诚信信息四大数据库,便于主管部门实现覆盖建筑市场的综合监管,真正做到放权不放责。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